余德方,梁江平,裴志濱,劉虎山,金斌
(1.貴州省黔東南州人民醫院 耳鼻喉科,貴州 凱里 556000;2.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耳鼻喉科,上海 200080)
喉癌進行外科治療是當前治療喉癌的主要手段,隨著外科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喉癌外科治療的理念已經由原來全部切除根治為主演變成保留喉功能的根治手術方式,尤其是微創手術的發展給喉癌外科手術帶來創新與發展,極大得提高了患者術后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實現這一創新突破的關鍵在于喉部特殊的解剖結構,喉部聲門上區來自與頰咽胚基,而聲門聲門區和聲門下區來自氣管腮胚基,且胚胎時期顯現對半發育嬰兒時期兩部分結合在一起,由于兩部分胚胎來源不同,導致喉體結合面形成天然的解剖屏障。此外,喉癌通常發生在一個解剖部位后逐漸擴展大部分偏重在一側,很少出現兩側解剖部位均被癌腫侵占情況[1]。喉功能保留手術起源于1862 年,旨在保留喉的發聲和吞咽兩大生理功能且不需要永久性器官造瘺的方式,隨著醫學技術手段的發展,對喉保留手術適應癥、手術范圍等進行了創新,目前已有大量國內外文獻報道,保留喉功能手術與喉全切手術治療喉癌的術后復發率沒有差別,且大量病例報道喉保留手術治療后5 年生存率在80%左右,根據喉癌的類型不同,保留喉功能手術方式也不同。針對聲門型喉癌,主要術式有:喉垂直部分切除術、喉環狀軟骨上部分切除術(如環狀軟骨一舌骨一會厭固定術,SCPL-CHEP)、喉額側部分切除術、喉擴大垂直部分切除術及喉垂直次全切除會厭修復術等。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88 例經喉保留手術治療的患者生存情況以及療效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0 年至2018 年收治的經過保留喉手術治療的喉癌聲門型T2-T3 患者共88 例,對未達3 年或5 年隨訪時間病人隨訪調查12-60 月,中位隨訪30 月。其中男83 例,女5 例,年齡37-83 歲,平均(52.54±13.52)歲;所有患者病理診斷為鱗狀細胞癌,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I 期(TiN0M0)3 例,II 期(T2N0M0)13 例,III 期(T2N1M0、T3N0M0、T3N1M0)38 例,IV 期(T2N2M0、T3N2M0、T3N3M0、T4N0M0、T4N1M0、T4N2M0、T4N3M0)34 例。根據不同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一組實行喉保留手術,另一組實行全喉切除術。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存在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2]。
1.2 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施行全喉切除術,研究組患者施行保留喉手術主要方式為:①垂直部分喉切除術:主要針對聲門病變前界和后界未達聯合,向上癌腫沒有累及會厭根部沒有影像會厭活動的患者,手術切除患者患側環甲肌、甲狀軟骨(保留后緣1 cm)、聲帶、假聲帶及其周圍軟組織部分。②額側垂直部分喉切除手術:主要針對喉癌病變已經向前累及前聯合或者聲帶前部,但后部沒有累及,且沒有侵犯到會厭根部,累及部分沒有超過聲門下1.0 cm 的患者,對患側環甲肌、甲狀軟骨(保留后緣l cm)、聲帶、假聲帶、以及側1/3 甲狀軟骨板及其對應喉內1/3 聲帶、假聲帶軟組織進行切除。③大垂直側前位部分喉切除:主要針對聲門病變已經侵犯到前聯合,聲帶前部被侵犯,但后聯合和會厭根部未被侵犯的患者,手術切除患者兩側甲狀腺軟骨板前大部(保留后緣1 cm)的甲狀軟骨、2/3 聲帶。④支撐喉鏡顯微鏡輔助CO2激光切除術:支撐喉鏡,充分暴露聲門,將鹽水紗條放置于聲門下方,激光通過耦合器與顯微鏡連接,選擇點狀連續切割模式(激光輸出功率2-8 W),徹底切除腫瘤[3]。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的拔管率,根據Kaplan-Meier 法計算3、5 年生存率與腫瘤復發率,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進行之后的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 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均能恢復發音,研究組患者3 年,5 年生存率相比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拔管率為77.19%,對照組患者拔管率為69.29%,二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3、5 年腫瘤復發率高于對照組,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迄今為止,喉癌的外科治療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隨著外科手術手段的不斷進步,外科治療的理念發生變化,從原來的全部切除根治為主到今天的保留功能減少患者損傷的微創手術發展,在達到治愈腫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全器官功能,減少手術損傷幫助患者快速康復,提高手術后生存質量。喉部不同部位的胚胎發育來源不同,為喉部形成天然的解剖屏障,再加之喉部癌腫往往發生在單個解剖部位,很少侵染其他解剖部位,這些為喉功能保留手術提供了理論依據。近年來,各地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師對各種喉部分切除術的適應證、手術切除及修復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根據腫瘤的原發部位、擴展范圍以及生物學特性再選取合適的手術方式切除腫瘤而保存喉正常部分,手術后通過訓練以及康復措施能夠恢復喉部部分或者全部功能[4]。
聲門新喉癌是喉癌的常見類型之一,原發于聲門區的惡性腫瘤,典型臨床表現為聲嘶,因此患者能夠較早發現異常就診,治療后預后較好。有研究顯示,保留喉功能手術治療聲門型喉癌療效較好,五年生存率為80%左右,拔管率達80-100%,患者術后發音和吞咽功能恢復較好。本研究結果表明,保留喉功能手術患者3 年、5 年生存率為85.6%,79.5%,顯著高于全喉切除術72.4%,66.8%;研究組患者拔管率為77.19%,對照組患者拔管率為69.29%,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產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但二者術后腫瘤復發率沒有顯著差別
綜上所述,保留喉功能手術治療聲門型喉癌,術后患者3 年、5 年生存率高,術后并發癥發病率低,是治療聲門型喉癌的首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