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哲
(內蒙古海拉爾農墾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類以神經內分泌細胞構成的惡性腫瘤[1]。手術和化療方案是治療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常用方式[2]。根據增殖活性與組織學將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3級,包括G1 級、G2 級與G3 級[3]。本文通過對9 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進行研究與分析,對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病理特征與腸鏡下特征進行相關分析研究,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6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9 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記錄與統計所有患者的相關病案情況與腸鏡資料,對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病理特征與腸鏡下特征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與直腸神經內分泌癌轉移的相關因素。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中女性3 例,男性6 例,年齡21~78 歲,平均(48.56±5.58)歲。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對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批準研究。
使用甲醛對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組織進行固定,待固定24 h 后使用石蠟對腫瘤組織進行包埋,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試劑進行腫瘤組織檢測,其中0 分代表無陽性細胞,1分代表陽性細胞比例占0%~25%,2 分代表陽性細胞比例占25%~50%,3 分代表陽性細胞比例>50%;0 分代表無細胞著色,1 分代表細胞著色后呈現淺黃色,2 分代表細胞著色后呈現棕黃色,3 分代表細胞著色后呈現棕褐色;將上述評分相加,陰性代表評分相加之和≤2 分,陽性代表評分相加之和>2 分。其中任何1 項呈現陽性則診斷為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根據增殖活性與組織學將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3 級,包括G1 級、G2 級與G3 級。
記錄9 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病理特征與腸鏡下特征。
通過對9 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腸鏡下特征進行分析,全部患者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均位于直腸部位,腫瘤分布在距肛門5~12 cm 位置。其中直徑>2 cm 的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有1 例,腸鏡下特征為隆起型腫物造成患者管腔環形狹窄,外觀伴有糜爛,周邊黏膜主要為堤壩樣改變,腫瘤質地較為脆硬。直徑為1~2 cm 的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有1 例,腸鏡下特征為廣基息肉狀隆起或者黏膜下局限性增厚,伴有輕度糜爛,腫瘤的外觀黏膜主要為紅斑樣改變,質地較硬。直徑≤1 cm 的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有7 例,腸鏡下特征為黏膜下半球形息肉狀隆起,腫瘤外觀主要為灰白色、淡紅色或者微黃色毛玻璃樣,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糜爛與充血等,其邊緣清晰,外形較為光滑,質地如軟骨。
通過對9 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病理特征進行分析,8 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G1 級)彌漫浸潤黏膜下層或者固有層,腫瘤在顯微鏡下呈現出結節狀、條帶狀構型、小巢狀或者梁狀等,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形狀與大小較為相似,其細胞核多為圓形,染色質分布均勻細膩,細胞質嗜中性或者酸性。1 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G3 級)彌漫浸潤漿膜層或者肌層,腫瘤在顯微鏡下多呈現小細胞型,細胞質較少,細胞核大,部分腫瘤細胞呈現出小巢狀,伴有一定程度的淋巴結轉移。
若患者出現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不能得到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嚴重的情況甚至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產生不利影響[4]。所以,對于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疾病應盡早確診并及時進行治療[5-6]。通過加強對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病理特征與腸鏡下特征進行研究分析,有利于提高其臨床檢查準確率[7-8]。
本文通過我院收治的9 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記錄與統計所有患者的相關病案情況與腸鏡資料,對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病理特征與腸鏡下特征進行研究分析。其中直徑>2 cm 的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有1 例,直徑為1~2 cm 的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有1 例,直徑≤1 cm 的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有7 例。8 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G1級)彌漫浸潤黏膜下層或者固有層,1 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G3 級)彌漫浸潤漿膜層或者肌層,腫瘤在顯微鏡下多呈現小細胞型,部分呈現出小巢狀,并伴有淋巴結轉移。
研究結果表示,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表現、腸鏡下特征與病理學特征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提高對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疾病的認知程度,有利于提高其臨床檢查準確率,減少相關疾病誤診率。對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病理特征與腸鏡下特征進行相關分析研究,值得臨床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