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醫學是一門臨床學科,其主要運用不斷發展的自然科學及醫學科學技術對患者尿液、血液以及各種體液標本進行檢驗,從而了解患者疾病類型、病情發展情況,為疾病的臨床診斷及后續治療方案提供了參考依據,免疫檢驗技術的用途十分廣泛,能夠用于不同種類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和臨床療效的判定。本文主要針對臨床常用的幾種免疫檢驗技術及其基本原理進行分析與闡述。
免疫熒光技術也稱作熒光抗體技術,其為標記免疫技術中最早開始發展的技術之一,該項技術建立在生物化學、免疫學以及顯微鏡技術的基礎之上,此項技術最早在1941 年試驗成功,歷經幾十余載的發展,這項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此項技術的基本原理即為抗原-抗體反應。抗原抗體反應具備相當高的特異性,如果抗原抗體發生反應,則只需知曉其中一個因素,便能檢查出另外一個因素,免疫熒光技術利用熒光技術對抗原或抗體進行標記,待其與相應的抗體或抗原進行結合以后,即可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到一種特異性的熒光反應。此種方法常被應用于病毒、細菌等微生物的快速檢查中,此外,皮膚活檢、腎炎活檢的免疫病理檢查也通常采取該技術。該技術具有操作方法簡單、特異性高以及非特異性熒光染色少等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缺點,主要體現在敏感性偏低上,每檢查一種抗原,都需重新制備一種熒光抗體。
放射免疫檢測法是建立于放射性核素同免疫反應相結合的原理之上的一種檢測方式,又稱作競爭性飽和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抗原及沒有標記的抗原(即待測標本)同不足量的特異性抗體發生競爭性結合,待其反應后將其分離并對放射性進行測量,從而獲得沒有標記的抗原的量。該項技術一般被應用于分泌學,可測定生長激素、胰島素、血管緊張素、催乳素、促卵泡成熟技術等,可用于研究、鑒別及診斷激素的藥理及生理作用。該項技術的主要優點是操作簡單、靈敏性和特異性均高、樣本用量少等,缺點主要有假陽性反應及較差反應等。
膠體金技術于1971 年被正式引進免疫化學,經過多年發展,免疫膠體金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的各個領域。膠體金在弱堿環境下帶有負電荷,能夠同蛋白質分子的正電荷進行結合,且不影響蛋白質的生物特性,這種方法主要原理是將抗原或抗體上標記膠體金顆粒,再利用抗體和抗原之間的特異反應,使得被標記的抗體或抗原吸附于滲濾膜之上。其利用了金顆粒的高電子密度特性,當膠體金和蛋白質分子結合時,能夠在顯微鏡下呈現出黑褐色顆粒。該法具有操作簡單、快速、準確率高、成本低、無污染的優點。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目前酶免疫測定技術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其基本原理是使已知的抗原或抗原被吸附在固相的載體表面,讓被酶標記的抗原抗體在固相表面產生特異性結合,加入底物溶液,其在酶的生活活性作用下可發生顏色反應。該方法對抗體免疫學特性不會產生任何改變,同樣也不對酶的生物學活性產生影響。該技術主要應用于細菌及病毒等相關疾病的診斷中,具有快速、準確性高的優點,大幅縮短了臨床診斷時間,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