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秀玲
(黑龍江省傳染病防治院,黑龍江 哈爾濱)
早發冠心病指男性在55 歲以前和女性在65 歲以前發生冠心病。因為早發冠心病患者的預后、勞動力和生活質量都比晚發冠心病患者差。因此,延緩或預防早發冠心病的發生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1]。早發冠心病特別容易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急,變化快,預后效果不佳,威脅患者的生命,采取有效的藥物治療可以緩解病情,降低死亡率[2]。應用他汀類藥物治療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發生,現對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療的療效進行對比觀察。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早發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 例,采取隨機分組方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5 例給予瑞舒伐他汀治療;對照組45 例給予阿托伐他汀治療,觀察組患者45 例中,男32 例,女13 例,年齡35~79歲,平均(45.7±2.5)歲;對照組患者45 例中,男31 例,女14例,年齡37~80 歲,平均(48.5±2.5)歲。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觀察組給予瑞舒伐他汀治療,瑞舒伐他汀,口服,每片10 mg,每日10 mg;對照組給予阿托伐他汀治療,阿托伐他汀,口服,每片10 mg,每日20 mg。
對兩組患者血脂指標,總膽固醇(T C)、甘油三酯(T 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 D 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 D L-C)[3]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數(LVEF)、內皮舒張功能(FMD)[4]進行對比,對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對比。
對本研究中的結果應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應用t 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1)對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進行對比,觀察組患者45 例,治 療 前TG(2.13±0.49)mmol/L,TC(5.39±1.42)mmol/L,LDL-C(3.54±0.92)mmol/L,HDL-C(1.23±0.34)mmol/L,Hs-CRP(14.67±0.98)mg/L,FMD(6.39±2.45)%,LVEF(50.31±2.64)%;治 療 后TG(1.29±0.59)mmol/L,TC(3.20±0.19)mmol/L,LDL-C(1.50±0.46)mmol/L,HDL-C(1.82±0.52))mmol/L,Hs-CRP(1.85±0.38)mg/L,FMD(8.33±2.17)%,LVEF(51.38±1.79)%。
對 照 組 患 者45 例,治 療 前TG(2.33±0.84)mmol/L,TC(5.34±0.98)mmol/L,LDL-C(3.31±0.79)mmol/L,HDL-C(1.24±0.28)mmol/L,Hs-CRP(14.21±1.30)mg/L,FMD(6.37±2.20)%,LVEF(49.22±3.05)%;治 療 后TG(1.33±0.37)mmol/L,TC(3.76±0.72)mmol/L,LDL-C(1.95±0.58)mmol/L,HDL-C(1.80±0.34)mmol/L,Hs-CRP(2.29±0.63)mg/L,FMD(8.15±1.10)%,LVEF(51.22±2.19)%。
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進行對比,TC、hs-CRP 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余觀察指標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2)對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心血管發生事件情況進行對比,兩組均無死亡病例發生,觀察組發生復發性心絞痛2 例,血運重建2 例,對照組發生復發性心絞痛4 例,血管重建3 例,兩組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基礎,伴有斑塊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或雙冠狀動脈痙攣,導致管腔急性閉塞,導致冠狀動脈血流中斷或急劇減少,使相應的心肌持續嚴重的急性缺血,最終導致心肌缺血壞死。臨床表現為持續性劇烈胸痛、心電圖動態演變及血清酶水平升高。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5]。
冠心病為易感因素,早發性急性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肌梗死患者的平素似乎是健康的,且在發病前沒有心絞痛病史。然而,高血壓、高脂血癥和糖尿病在過去所占比例很高。冠心病家族史陽性者也很多,易感因素也很多。多數患者在精神高度緊張、過度體力活動或酗酒暴飲暴食后突發疾病,誘因明顯[6]。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吸煙者長期或大量存在,說明吸煙是冠心病早期發病的重要因素,這也說明年輕人,特別是有冠心病家族史的年輕人,應該盡快戒煙[7]。
他汀類藥物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和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與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關,他汀類藥物可能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他汀類藥物不僅可以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而且可以防治房顫。降脂外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他汀類藥物的多效性包括改善內皮功能失調、提高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抗氧化效應、抗炎效應和穩定粥樣斑塊等[8]。還有一些其他正在研究的效應如內皮前體細胞的募集、可能的免疫抑制活性和抑制心臟肥厚等。
阿托伐他汀是一種廣泛應用的他汀類藥物,在體內被水解成β-羥基酸代謝物而發揮作用,可以抑制HMG-CoA 還原酶,使內源性膽固醇合成減少。被證明是第一種能同時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藥物,可治療各種血脂紊亂癥,療效顯著。
瑞舒伐他汀可以通過轉運體系統有效地被肝細胞攝取,是單一對映體羥基羧酸鈣鹽。HMG-CoA 還原酶同樣具有強有力的抑制作用。改善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的脂類水平優于阿托伐他汀,可使88%患者達到血C 水平指標。對雜合型或純合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酯血癥或混合型高酯血癥的脂類水平均有改善作用。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進行對比,治療前兩組各觀察指標差異不明顯,治療后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均有所改善,觀察組的TC、hs-CRP 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余觀察指標比較差異不明顯。降低血脂和改善炎癥方面更為顯著。
總之,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脂,改善炎性反應,血管內皮功能提高,治療效果較好,瑞舒伐他汀對血脂、炎性因子指標改善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