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雯
(新源縣人民醫院,新疆 伊犁)
臨床路徑是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由醫生、護士及其他專業人員,針對某個病種或手術,所進行的有嚴格工作順序和準確時間要求的最佳程序化、標準化的醫療檢查和處置流程,從而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和成本控制,提高醫療質量,規范醫療行為和降低醫療費用,使患者達到滿意的一種運行模式[1]。為促進診療過程規范化、標準化,規范醫務人員醫療行為與醫療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落實,保障醫療質量管理及醫療安全,根據《臨床路徑管理試點工作方案》《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單病種質量管理控制有關問題的通知》等相關工作的要求,不斷拓展臨床路徑的實施,從而提升衛生資源利用率,控制并降低醫藥費用,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高患者及家屬滿意度。
為確保醫院臨床路徑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建立院科兩級管理組織及其工作職責,設立臨床路徑管理領導小組、臨床路徑指導評價小組,臨床路徑實施小組,負責臨床路徑管理的整體工作,同時督導檢查開展情況。開展臨床路徑的科室成立臨床路徑實施小組,由臨床科主任任組長,醫療、護理人員任成員,并設立個案管理員。醫務科負責相關材料的收集、記錄和整理信息上報。
制定和完善了《新源縣人民醫院臨床路徑管理試點實施方案》《新源縣人民醫院臨床路徑管理制度》《臨床路徑管理績效考核規定獎懲規則》等制度及流程。并對相關科室及管理人員進行了相關培訓。醫務部每月到科室對臨床路徑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對存在的問題多次召開協調會進行調解,在實施過程中,對不適合的病種進行了調整。醫務部每月匯總各科室的表單數據,并納入績效考核中。為提高入徑率,提高醫生積極性,我院實行每完成一例臨床路徑,獎勵管床醫生50 元,完成率也顯著提升。
全院下發衛健委制定下發的臨床路徑表單為依據,各科室根據專業特點選擇合適的病種,針對實施較少的病種予以更換。2018 年結合醫院醫療質量管理活動和醫院實際,不斷擴大臨床路徑病種,現已開展18 個病種,分別為:骨科(股骨干骨折、鎖骨骨折)、眼科(年齡相關白內障)、內分泌腎病科(Ⅱ型糖尿病)、神經外科(高血壓腦出血)、消化內科(消化性潰瘍)、普外科(腹股溝斜疝、急性闌尾炎)、呼吸科(支氣管哮喘、社區獲得性肺炎)、兒科(支原體感染)、婦產科(子宮腺肌癥、子宮平滑肌瘤)、神經內科(腦梗死)、皮膚科(帶狀皰疹、銀屑病)、泌尿科(精索靜脈曲張)、耳鼻喉科(突發性耳聾)。
2018 年我院符合路徑總人數:8 人;入徑例數:771 人;臨床路徑入徑率:96.86%,同比降低1.75%;變異率:1.67%,同比增長128%;完成率:91.18%,同比增長25.8%。平均住院天數:5.95 d;平均住院費用:4685.28 元。
通過開展臨床路徑管理工作,規范了疾病的診療方案,不僅縮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住院費用,使患者得到實惠。同時提高了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尤其是年輕醫生學習到了標準化的診療行為。
(1)個別科室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臨床路徑工作的實施目的,在實施過程中對臨床路徑工作有一些抵觸,從而使得進入臨床路徑的病例較少。
(2)由于目前積極推動大門診、精病房,規范收治病人,收治入院的患者,多數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發癥,符合路徑的單一疾病較少,無法按照標準實施診治,容易發生變異,故入徑率較低。
(3)目前信息系統不完善,部分病人入徑后由于藥物的變動引發的變異,不能執行下去。
(1)科主任和個案管理員需高度負責任,認真做好臨床路徑維護,如有問題,及時協調解決,規范臨床路徑的運行行為,減輕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加強培訓,做好入院和出院隨訪宣教工作
(2)不斷推廣宣傳臨床路徑管理工作。醫務部及科室不定期培訓臨床路徑相關知識,有問題及時召開協調會,使醫務人員不僅知曉臨床路徑管理知識,同時宣傳到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穩定開展現有的病種,及時搞好分析、總結,在全院全面推廣臨床路徑的開展,每個科室至少開展1 種,全院達到30 個病種。
(3)完善臨床路徑的管理系統,減少醫務人員的工作量。
(4)加大職能部門的監督管理。對即將開展的臨床路徑病種實施兩級質量監控,從病種的選擇、臨床路徑表單的審核、醫患溝通、合理用藥等方面加強審核,確保臨床路徑的順利實施。對已開展的臨床路徑每月進行督導檢查。
通過實施臨床路徑后的臨床獲益分析,我們體會到臨床路徑是一種標準化、程序化醫療管理模式,能使醫務人員連續主動地為患者提供規范化的醫療護理服務,全面提高診療質量,有效減少差錯事故的發生[2]。所以我院將不斷擴展臨床路徑病種,從而達到臨床路徑管理病例數占出院病例數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