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過,在我們的小說、電影甚至音樂等流行文化中,提到外星人的具體形象,最常見的往往是“火星人”。那么金星人、木星人、水星人等為什么偏偏就不受地球人待見呢?
從古至今,火星都是中外仰望星空者特別感興趣的觀測對象。
在古代中國,因為它火紅色的外表,及其時東時西折返不定的運行軌跡,被星象學家稱為“熒惑”。在西方,巴比倫人稱之為“死神之星”,古希臘人以之為戰神阿瑞斯的化身,而古羅馬人則稱其為“瑪爾斯”(古羅馬戰神)。
似乎不管在哪里,火星都與死亡、戰爭及災禍聯系在一起。直到18世紀,隨著天文學的發展,火星才迎來了它的“翻身正名”機會。
18世紀以來,天文學家漸漸發現越來越多火星與地球的相似之處。
不過由于當時望遠鏡工藝水平有限,觀測到的火星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對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沒有人敢下定論。
進入19世紀,天文觀測邁人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天文學家對稍遠的天體也開始能觀測到一些不甚清晰的細節了。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夏帕雷利在火星大沖期間,繪制出了一幅標注清晰的火星表面圖,一戰成名。他的繪制圖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那些縱橫交錯宛如運河的結構。夏帕雷利將其稱之為“Canali”,這在意大利語中是“海峽”、“溝渠”的意思。作為一個嚴謹的天文學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描繪的不能被肯定為“人造物”。
然而陰錯陽差,他的繪制圖被翻譯成英文時,這些溝渠被譯成了“Canal”——人工“運河”的意思。于是科學家觀測到“火星運河”這一說法,就開始了其傳遍全球的征程。
隨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天文學家們都在試圖證明或者證偽“火星運河”的存在。
1894年,又一次難得的火星大沖觀測機會來臨。在對這次火星大沖的觀測及研究中,一位名為洛威爾的“天文學家”橫空出世,獲得了全球矚目的話語權。他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本名為《火星》的專著。書里不僅比夏帕雷利多繪制出了116條運河,更有他對于火星上的整體環境、氣候、水、運河、綠洲等等細節的描述和分析。
可想而知,這本書一出,全球熱賣。在他的推動下,“火星運河”論也成為了19世紀末乃至于20世紀初天文學界最熱門的話題。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關于“火星運河”“火星閃光信號”乃至“聯絡火星人”的話題,成為天文愛好者的關注點。
與科學界“同步”的還有文藝作品創作。小說、廣播、音樂、到后來的電影也都出現了大量外星人形象。而這其中最離奇的,要數現在已經被列入新聞學傳播研究的一個經典案例。
1938年10月30日晚上,哥倫比亞廣播系統推出了全新的廣播劇:根據威爾斯小說《世界大戰》改編的火星人入侵地球故事。這個廣播節目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進行了一項“騷操作”——
一開始它先以新聞播報的形式講了在火星發現的一系列爆炸事件,又穿插了不相關的報道。然后突然出現“突發事件報道”:新澤西一個農場上出現不明掉落物。接著就演繹了一段極其逼真的“火星人突襲現場報道”,現場驚恐的記者、被火星人殺死的警察慘叫聲,還有各地相繼淪陷的報道……
由于很多觀眾沒有聽到一開始或者最后關于“這是一出廣播劇”的提醒,導致很多人陷入恐慌。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調查,可能有高達170萬人信以為真,有上百萬人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逃難”行動。
而這種種關于火星人的美好或者可怕想象,都在1964年美國的“水手四號”太空船掠過火星時傳回的充滿隕石坑的荒蕪照片中化為烏有。但關于“火星運河”“火星信號”還有“火星人”的幻想歷史已經凝成無數經典的作品,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