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
其實,根本沒有討好型人格
自從蔣方舟自爆自己曾是“討好型人格”之后,這個詞就開始流行開來。
“討好型人格”的人在關系里,總是怕說錯話,怕做錯事,怕得罪人。總是照顧所有人的情緒,取悅別人,唯獨忽略自己。
遇到克扣工資的老板,推卸工作的同事,只會蹺腳不做家務的伴侶……即使內心已經積攢了無數憤怒,一口氣提上來又默默咽回去。
“討好型人格”的確挺慘的,什么都好,唯獨對自己不好,活得很累,很壓抑,很委屈……
但今天我想要告訴你,心理學上根本就沒有“討好型人格”這個學術概念,這只是一個流行的文學說法。
我們那么討厭“討好型人格”,是因為這幾年對這個詞有點污名化了,一說出來就帶著濃濃的貶義色彩。一旦覺得自己符合“討好型人格”的說法,不愿承認接受,甚至覺得好卑微啊,有種羞恥感。
其實,我們都誤解了“討好型人格”。
沒想到吧,你是一顆洋蔥
所謂的“討好型人格”,其實最接近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布萊恩·利特爾提出的比喻——“洋蔥型人格”,學名叫“高自我監控型”人格。
“高自我監控型”人格就像一顆洋蔥,當你一層層地剝開它,卻發現沒有內核,沒有本質的自我。高度自我監控者很在意別人的眼光,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努力去迎合世界。
比如,在職場上,你可能是一個很會察言觀色、受人歡迎,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混得風生水起的“老油條”。在家庭里,你可能是一個對伴侶體貼、對父母孝順、對孩子負責的家庭主心骨。在朋友中,你可能又變成了一個時刻照顧大家感受、安排一切的靈魂人物。
在各種社交場合中,高度自我監控者常常會想“這種環境要求我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怎樣才能成為那樣的人?”就像一條“變色龍”,善于審時度勢,能跟隨環境改變體色。
看起來很牛啊。而且,只要不走極端,高自我控制型人格也有它獨特的人格優勢。過度討好的確可能會給人帶來很大困擾,但適度的討好卻是可以給人帶來成功的。
但為什么人們普遍討厭做一顆“洋蔥”呢?
為什么做一顆洋蔥會讓你感到羞恥?
因為周圍的聲音都在說,你討好別人、討好世界卻忽略自己,是不對的。你要做自己,要順應自己的感受,不要壓抑你的天性。
所以討好者的內心會有很強烈的沖突,一方面忍不住討好,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
一個討好者是備受鄙視的。不僅是外界,自己也鄙視自己,不斷自我攻擊:我怎么就那么慫,那么沒用?羞恥感就這么來了。
既然這么痛苦,為什么還要繼續討好呢?心理咨詢師叢非從曾在一篇文章中認為,所有讓你痛苦的關系都有一個共通點:不滿意,舍不得,離不開。
因為離開的代價是,在擺脫痛苦的同時,要放棄這段關系帶給你的福利,也就是好處。
在討好的關系中也是如此。你之所以無法放棄討好別人,就是因為你一直在討好的關系中得到了你想要的好處呀。如果你在討好的關系里沒有一點獲益,你不會堅持這種討好行為的。可以討好別人,但也要取悅自己
別再苛責自己的討好行為,讓自己陷進痛苦、委屈的泥潭里了。
把討好,當成我們尋求某些關系的策略。主動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里,什么情境下需要討好,什么情境下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如此,便能和那個討好的自己和諧共處。
娛樂圈出了名人緣好的主持人何炅,不管是主持晚會還是參加綜藝節目,他總是表現得很貼心,照顧著所有人的感受,自己怎么樣都可以。
他在《拜托了冰箱》里,談起王大陸的性格時,說過一段關于“討好型人格”的話:
“有的時候你覺得討好好像是一個貶義詞,就覺得我低于你,我才討好。但其實只有自信的人,才敢去討好別人,我不但可以弄好我自己,我還可以讓你開心。而且在整個過程中,我不辛苦的,我也沒有為難自己,我自己很習慣甚至很享受這樣。這種人是最好的朋友。”
坦然接受自己的討好,討好別人,也要取悅自己,活得通透。
終其一生,最值得你去討好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