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門峽市中心醫院(472100)董超峰
腦動脈瘤是由于腦動脈內腔的局限性異常擴大造成動脈壁瘤狀突出,與患者動脈硬化、感染、創傷等因素有關,造成患者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癥狀,是蛛網膜出血的重要原因,及早控制病灶,才能改善患者預后。臨床上常給予手術進行治療,本文就開顱手術與介入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效果進行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6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腦動脈瘤患者9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采用開顱手術,試驗組采用介入栓塞手術,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4~76歲,平均(53.67±4.29)歲,瘤直徑0.65~2.48cm,平均(1.31±0.48)cm;試驗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43~75歲,平均(53.64±4.31)歲,瘤直徑0.63~2.49cm,平均(1.32±0.49)cm,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患者臨床診斷為腦動脈瘤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排除血液系統疾病、肝腎不全的患者。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研究經醫院倫理學批準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進行血管造影、腦血管CT成像檢查,明確動脈瘤的位置、大小情況,監測心率、脈搏、血壓等生理指標正常后給予適當鎮靜藥物。對照組進行開顱手術,患者行全麻,選擇額部、顳部開顱側做入路,打開骨瓣后分離動脈瘤,夾閉瘤頸,確定血液不會流到瘤部,關閉顱腦,止血處理,術后給予解痙、抗感染、抗血栓藥物。試驗組進行介入栓塞手術,患者行仰臥位,進行氣管全身麻醉,根據患者瘤體及周圍血管情況,經頸動脈置入6F引導管,選合適的微導管在導絲引導下送瘤囊內近瘤頸1/3處,將微彈簧填滿瘤囊,直至腦動脈瘤消失,拔出導管,術后壓迫穿刺點,術后進行降低顱內壓、抗感染、降血壓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中的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水平,觀察兩組患者的腦積水、再出血、感染并發生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的MMP-2水平 術后,試驗組MMP-2水平(20.06±5.48)ng/mL,對照組MMP-2水平(36.57±5.67)n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045,P<0.00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生發生情況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4.44%)低于對照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動脈瘤作為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由于先天性顱內血管缺陷、顱內壓升高等原因引起,容易導致神經系統病變,易造成患者蛛網膜下腔出血,嚴重者危及生命[1]。臨床上較早運用的手術治療方法為開顱手術,通過分離腦組織自然間隙,暴露動脈瘤進行手術,能夠較為完全清除動脈瘤,但是手術創口較大,需要醫師技術精湛,術后感染、顱內壓升高、腦水腫等并發癥發生情況較多,應用相對受限[2]。介入栓塞術將特殊的微導管系統置入動脈瘤腔,將微彈簧釋放后的空間在動脈瘤腔內形成籃筐,較好保留瘤動脈,同時較為柔軟的導管材料對腦血管影響較小,不會對病灶周圍重要結構造成較大影響,大大提高了動脈瘤的致密栓塞率[3]。研究結果表明,術后,試驗組MMP-2水平(20.06±5.48)ng/mL,對照組MMP-2水平(36.57±5.67)n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045,P<0.001),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介入栓塞手術相較,手術刺激性更小,降低腦動脈瘤的復發率,患者整體恢復較好[4]。綜上所述,介入栓塞術較開顱手術在治療腦動脈瘤上效果顯著,術后并發癥較少,有利于預后,值得臨床上做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