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九醫院(467000)張紅燕 肖雪青 賈利平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糖尿病患者分為兩組(n=65),A組男35例,女30例;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56.93±3.75)歲。B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35~73歲,平均年齡(57.11±3.90)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符合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葡萄糖耐量實驗(OGTT)顯示空腹血糖(FBG)≥7.0mmol/L,2小時后血糖≥11.1mmol/L;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存在嚴重糖尿病并發癥;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全身性感染;免疫功能紊亂;惡性腫瘤;精神障礙;溝通障礙;隨訪丟失。
1.2 護理方法 A組接受常規護理,B組接受糖尿病護理小組的護理干預,①成立護理干預小組:由護士長任小組長,1名糖尿病專科主任醫師任小組指導老師,其余護理人員為小組成員,所有小組成員均定期接受糖尿病相關知識培訓,并制定合理完善的健康教育手冊;②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在護理過程中保持良好的服務態度,耐心解答患者疑惑,盡量滿足患者合理訴求;③健康知識教育:結合患者學歷背景對其進行一對一健康知識教育,逐條向患者講解相關內容,并及時解答患者疑問;④心理干預:指導患者通過多種方式轉移注意力。多與患者溝通,及時了解其心理情緒變化,對于存在不良情緒的患者應及時給予針對性干預,督促家屬多陪伴患者;⑤飲食干預:結合患者飲食習慣為患者制定飲食計劃,以低GI食物為主,嚴格控制糖分攝入;⑥運動干預:督促患者每日進行散步、慢跑、跳健身操等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但運動強度不易過大,可隨著鍛煉時間延長逐漸增加運動強度。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FBG水平;統計兩組患者護理期間低血糖發生率;使用糖尿病患者特異性生存質量評定量表(DSQL)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該量表共27個項目,評分越低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Excel和SPSS22.0,定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干預前后FBG水平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FBG水平:A組(8.63±0.48)mmol/L,B組(8.59±0.52)mmol/L,無顯著性差異(t=0.456,P=0.649);護理干預后,B組FBG水平(6.22±0.55)mmol/L低于A組(7.24±0.43)mmol/L,差異顯著(t=11.779,P=0.000)。
2.2 低血糖發生率比較 B組低血糖發生率(4/65,6.15%)低于A組(12/65,18.46%),差異顯著(P<0.05)。
2.3 護理干預前后DSQL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DSQL評分:A組(85.01±3.24)分,B組(85.22±3.08)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A組DSQL評分(65.78±3.18)分低于B組(73.91±3.35)分,差異顯著(P<0.05)。
糖尿病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發的糖代謝功能障礙,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的最新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截至到2014年全球現存糖尿病患者數量已經超過3.87億,且這一數量仍在快速增長,現已成為威脅全球居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1]。糖尿病的治療亦是一個極為復雜過程,許多患者對糖尿病了解不足,自護能力和治療依從性較差,無法維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故在接受藥物治療后血糖仍維持在較高水平或血糖波動較大[2]。因此,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干預亦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臨床多為以“疾病”為中心的傳統護理模式,其護理工作內容多集中于落實醫囑,且隨意性較大,亦缺乏護理工作的連續性,現以無法滿足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尋找一種更加有效的護理模式迫在眉睫。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糖尿病護理小組護理的B組患者護理后FBG水平和治療期間的低血糖發生率均低于接受常規治療的A組,且B組護理后DSQL評分水平較高。這表明糖尿病護理小組在提高血糖控制水平,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均有較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