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瑩姍,劉德山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山東 濟南)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主要累及大、中動脈的疾病,是由脂質沉積于動脈內膜,粥樣斑塊形成導致血管腔狹窄管壁硬化而引起的一系列病變[1]。動脈粥樣硬化既是一種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同時也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例如冠心病、腦梗死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慢性疾病已經替代傳染性疾病成為了我國發病率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以其患病率高,進展多樣以及致死率不斷攀升成為了繼癌癥之后,為人們高度重視的疾病種類。
血濁理論是基于現代醫學理論和疾病譜系而提出的全新的中醫病理學概念,其理論核心是從血液的角度探討現代疾病產生和發展的原理[2]。應用血濁理論分析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原理及該疾病可能的發展方向,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提出多種預防和控制治療的方法,達到更加有效的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目的。
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全球心血管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而心腦血管疾病是現代社會中多發且多致死的疾病,尤其在低收入國家中。流行病學報告顯示,自20 世紀中葉以來,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率較高,而高收入國家的缺血性心臟病及中風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在逐步下降[3]。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和證明了幾種危險因素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緊密相關,如吸煙、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在高收入國家中,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惡性疾病的發生率的降低,是在健康管理意識的增強和更高水平的醫療救助的共同作用下實現的。但在低收入國家中實現這種下降趨勢,還需要更加具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是在動脈壁的內皮下區域中,積累了大量富含脂質的巨噬細胞,而這些炎性細胞的積累促進動脈壁的炎性反應,還可導致多種病理后果,如出血、鈣化和破裂[4]。大量研究[5]表明,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和發展與炎癥密切相關,且炎癥也是導致血管壁中斑塊失去穩定的至關重要的一環。動脈粥樣斑塊的不穩定會導致慢性動脈粥樣硬化向急性轉變,而動脈粥樣硬化的急性發作會使病情更為復雜且致死率更高。保持斑塊的穩定性也是當下針對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的熱點。有學者研究發現,平滑肌細胞和膠原蛋白在粥樣斑塊的穩定中起核心作用[6]。而斑塊的鈣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維持斑塊的穩定,但鈣化小結節的產生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7]。
臨床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較多,主要作用靶點在誘導斑塊產生的脂質類和促進疾病發展的炎癥因子。在血管中搭建支架以擴張血管是針對堵塞程度較大的血管的方法。根據近年來的研究,有學者認為在金屬支架上添加這些金屬支架可以涂有雷帕霉素等免疫抑制藥物,可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并減少再狹窄的頻率[8]。
血濁以血液的狀態為論點,探討由血液狀態的改變而對人體功能狀態造成的影響。血是在脈道中循行的富有營養的液態物質,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液通過脈道運行全身,為身體各個官竅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支撐身體機能正常運行。因此,血液狀態的改變對人體的機能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血濁是血液的一種混亂渾濁的異常狀態,是血液超過其自身自凈能力后產生的病理狀態,是過食肥甘厚膩后水谷精微過剩所產生的病理產物[9]。血液在受到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后,其質地或運行狀態發生變化,可能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而積聚成為血瘀,或者血液破離脈道形成淤血或痰濁。因此血濁既是病理產物,又能成為致病因素。
隨著現代疾病譜系的改變,現代疾病的致病因素也在不斷變化。傳統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致病因素漸退其次,精神因素、不良生活習慣和外界環境的影響逐漸成為產生現代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血濁的產生與這三種致病因素密切相關,其中不良生活習慣是化生血濁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期的精神緊張或抑郁狀態,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膩,運動行為過少,長時間在污染環境中生活工作,這些都會導致血液運行異常或血液的清純狀態發生改變,產生血濁,進而影響身體正常功能的運行。
動脈粥樣硬化不僅是現代常見的疾病的名稱,同時還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病變基礎;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涉及環境、代謝等多種因素,與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10]。祖國醫學對“動脈粥樣硬化”并未有準確的名稱定義,但根據其致病因素、患病人群、臨床特點,現代中醫學認為該病與中醫病癥中的“眩暈”、“中風”、“胸痹”等均相關,是因虛致病,以虛為主,本虛標實之證。因其與血與脈道密切相關,認為該病病位在心,與脾腎肝均有密切的聯系。動脈粥樣硬化癥的患者多為中老年人,該階段人群多有腎氣減弱、脾氣不足、正氣虛弱的特點。正氣不足則氣虛,氣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減退,血流緩慢,內生血濁,形成血瘀或化生痰濁,積聚于脈道形成斑塊;脾氣不足、腎氣衰弱則脾胃升清降濁的功能減弱,濁氣郁滯,進而影響血液的清純狀態和正常循行,化生血濁,損傷脈道,日久形成斑塊。若進一步的發展,脾胃所產生的水谷精微無法正常輸布至全身,血液中所富含的營養物質匱乏,血液的濡養功能減退,脈道失去濡養,則管壁變硬易于破損,加速斑塊的形成。
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與精神、飲食和外界環境有關,而這些也是促使血濁產生的主要原因。
3.2.1 不良的飲食習慣誘發疾病
飲食結構的失衡是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色郎康珠等[11]針對動脈粥樣硬化與高血糖高血脂相關性的分析得出,動脈粥樣硬化癥患者的血清總膽固醇、血糖、甘油三酯的含量均高于健康對照人群。長久的飲食結構失衡,過度進食油膩食物或飲食過度偏嗜是形成高脂血癥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度進食肥甘厚膩或飲食過飽,進入機體的飲食水谷過多,脾胃運化不及,水谷蓄積于體內,易生痰生熱,污濁血液,血液黏稠失去純凈狀態,即為血濁。由此可以看出,高脂血癥患者的血液清純性早已發生改變,血液的流動性減弱且更易凝聚。若長久不改變飲食習慣,血液中的污濁物質持續增加,最終可導致粘稠的血液凝集在狹小的脈道中,形成斑塊。
3.2.2 精神因素誘發疾病
肝的疏泄功能與情志密切相關。精神過度緊張或抑郁狀態是血濁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長期精神緊張或抑郁的患者,多肝氣郁結,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氣機失調,氣血雍滯,日久化濁,壅塞脈道。氣為血之帥,血液的運行需要依靠氣的推動,氣機郁滯,血液運行不暢,日久形成血濁。環境的污染隨著工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新的致病因素。自然界的污染物質可以通過呼吸運動進入體內,隨血液運行,累積到一定程度后也會形成血濁。血濁的產生導致血液的運行狀態發生變化,加之氣機失調推動無力,血液流動緩慢,最終黏著堆積于脈道中,形成斑塊。
血濁不僅是作為一種病理狀態,同時也是現代疾病的致病因素。當血濁進一步發展,血液中的渾濁的病理產物淤積過度,在脈道中聚集成塊,使脈管狹窄,血液運行不暢,最終形成血管內粥樣斑塊。若斑塊發生于心腦血管,斑塊逐漸增大,一旦脫離管壁,則隨血液流行于脈道中,行至狹窄血管處則可完全堵塞脈道,脈道閉塞,血流中斷,形成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血濁產生后,血液的狀態發生改變,濁氣雍滯血液,其所包含的營養物質減少,濡養功能受到影響。脈道的充盈和彈性有賴于血液的流通和濡養,當濡養功能減退,脈道的彈性逐漸減弱,充盈程度逐漸降低。當大量血液通過脈道時,脈道極易發生破損,血液離經,對機體其他機能造成極大的損傷,如腦出血。
治未病學說作為中醫學的預防保健理論基礎,從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等方面,指導人們有序的進行疾病預防的工作。針對動脈粥樣硬化癥這一疾病,根據治未病學說,以血濁為靶點,清化血濁為主要理論基礎,運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來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
在這一階段多推薦使用行為干預而非藥物治療的手段來進行預防,如改變飲食結構、增加運動、調整心理健康,還可以進食具有清瘀化濁功效的藥膳或服用代茶飲來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家族性心腦血管病史的人群應尤其注意預防。
首先,改變飲食結構是最為主要的方面。應當減少肥甘厚膩食物的攝入,根據低膽固醇、低糖、低熱量、高膳食纖維的原則來搭配飲食,控油控酒,清淡飲食,多食用蔬果,盡可能的減少過多的油脂攝入。同時應當控制煙草的攝入,吸煙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之一,有意識的控煙戒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疾病的產生。
在控制飲食的同時,配合運動干預,以規律的有氧運動為佳,如登山、慢走、太極拳、八段錦等。保持體重在合理范圍內,保持心情舒暢,減少抑郁情緒的發生,焦慮情緒產生時要及時疏導。何紹芳等[12]針對高脂血癥患者飲食指導和行為干預的療效觀察顯示,經過飲食指導和心里行為干預的患者,其血清中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顯著降低,體重指數下降。因此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助于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如果單純行為干預并未取得顯著效果,還可以服用具有化濁作用的代茶飲作為輔助,以達到預防疾病產生的作用。李風雷等[13]在臨床觀察山楂菖蒲飲對高脂血癥患者的療效顯示,在未進行生活指導干預的情況下,單純服用山楂菖蒲代茶飲對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有顯著效果。
在動脈粥樣硬化癥發病初期,除了需要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和運動及心理干預外、適當服用藥物治療之外,還應選用具有清化血濁功能的藥物,根據病人的個體情況配伍成方服用。一般多選用山楂、丹參、決明子、荷葉、大黃、澤瀉、絞股藍等作為清化血濁的主要藥物。荷葉味苦、澀,入脾、胃經,有升陽利濕的作用,濕邪去則血濁可清。丹參可活血祛瘀,針對血濁所致的血瘀癥候有較好的效果。山楂味酸甘,微溫,入脾胃肝經,可活血散瘀消積,在清化血濁的同時消散血瘀。針對動脈粥樣硬化癥進一步發展惡化成為冠心病或腦血管病變的患者,則應在使用化濁藥物時,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加入藥物配伍,如體虛氣短的患者可以加入黃芪、太子參、西洋參等補氣補虛;有支架植入病史的患者則應可加入雷公藤、穿心蓮、三七等活血通絡的藥物以預防介入治療后的再狹窄。另外,針對老年患者或冠心病患者,在使用中西醫藥物結合治療的同時,還應當適當的減少運動行為的干預,如冠心病勞累后發作的患者,則應囑咐其減少運動,以防止過度勞累誘導疾病發作。
血濁是一種全新的中醫病理學概念,是血的運行與功能異常的高度概括,其與動脈粥樣硬化癥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關[2]。從血濁的角度入手,探討動脈粥樣硬化癥形成的病因病機,從致病因素的角度入手,采用多種非藥物手段或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以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目的,也有助于醫者開拓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思路,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