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楊
(江蘇省蘇州科技城醫院新生兒科,江蘇 蘇州)
近年來我國醫療技術在不斷創新和發展,臨床所應用的分娩措施以及新生兒診療技術都在不斷提高。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早產兒的發病率逐漸升高,為了進一步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促進其健康發展,分娩后采用有效的護理措施具有關鍵性作用。母乳作為新生兒群體的天然食物,由于其中含有豐富的脂肪、糖蛋白質,能夠保證足夠的必要元素和免疫因子,對增強新生兒的免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但是大部分產婦特別是初產婦,對于母乳喂養的認知能力不足,對母乳喂養的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母乳喂養中落實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進一步提升產婦自身對于母乳喂養的認知程度和自我效能,對促進早產兒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文以對照研究的方式探討在早產母乳喂養中的有效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此次研究對象選擇本院收治的早產兒,納選例數為88例,治療時間為2019 年1 月至2020 年5 月,分組方式為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劃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觀察組,例數均等。對照組性別比例為男性:女性=25:19,胎齡為28-37 周,均值為(32.15±1.04)周;觀察組性別比例為男性:女性=26:18,胎齡為29-36 周,均值為(32.08±1.01)周。基線資料具有均衡可比性,P>0.05。
給予對照組早產兒傳統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含維持水電解質處于平衡狀態、抗感染治療、保溫處理以及靜脈營養支持等,觀察組則落實綜合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所示:(1)環境干預:進行暖箱的合理調控,將暖箱溫度控制于25℃左右,濕度維持于70%,在護理期間盡量避免由外界光線、噪音產生不良影響,為早產兒提供舒適安靜的護理環境。(2)體位指導:給予早產兒頭高足低位,在母乳喂養后維持舒適體位,一般情況下建議采用右側臥位,幫助早產兒將頭部偏向一側,避免出現溢奶現象,在母乳喂養時以及進食完成以后,需要由專業的護理人員進行看護,明確患兒皮膚狀態,觀察是否出現腹瀉、嗆咳、嘔吐以及腹脹等問題,避免發生窒息以及呼吸暫停等不良現象。(3)喂養護理:依照早產兒機體發育狀態,給予一定的喂養幫助,幫助其展開吞咽、吸吮等訓練形式,進行腸道蠕動的強化護理,從而推動胃排空。在喂養前15 分鐘需要在早產兒嘴部放置奶嘴促使其吸吮。(4)撫觸干預:采用撫觸方式促進早產兒體格的發育,改善其消化道功能,這樣能夠間接提升患兒食量和體質量。落實撫觸護理時,在雙手充分涂抹潤膚乳,保證動作輕柔,在護理期間可以有目的的講話,從而刺激患兒的聽覺功能,撫觸護理的開展時間為每天兩次,每次15 分鐘左右[2]。(5)加強母乳喂養的健康宣教:通過發放母乳喂養宣傳教育手冊指導產婦明確母乳喂養的重點內容,手冊內容涉及母乳營養價值、喂養影響因素以及喂養重要性和促乳知識等,也可以通過播放母乳喂養視頻的方式組織產婦觀看視頻,充分掌握母乳喂養的具體知識,例如早產兒護理知識、母乳促泌方法等,強化產婦對于母乳喂養知識的了解。(6)催乳按摩:對于自然分娩的產婦于分娩后24 小時進行按摩,剖宮產婦于分娩后的48 小時內進行按摩指導,用指腹位置進行乳根穴、膻中穴等位置的按摩,時間控制為3~5分鐘,然后再順時針旋轉進行乳房周邊的按摩,從乳房根部向著乳頭方向拔松,同時按壓乳暈4 周,在初乳溢出以后即可展開母乳喂養[7]。通乳按摩:乳房應用濕熱毛巾浸水行熱敷,熱敷時間控制在5 分鐘左右,進行乳房、乳根、食竇以及膻中穴等位置的按壓,按摩時間一般為兩分鐘,然后再應用右手拇指、食指對于乳竇以及乳頭展開按揉,將左手放置于乳中穴,同樣從乳根向著乳頭推進,反復進行按摩[3-4]。
統計患兒護理期間腹脹、腹瀉、胃潴留、嘔吐、呼吸暫停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兩組患兒在護理干預后腹脹、胃潴留、胃食管反流癥狀消失時間,對比日增加體重。評價兩組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評價內容包括乳頭護理、自我擠奶、自我喂養、飲食等,每項評分總分值為50 分,分值越高表示母乳喂養的自我效能越理想[5]。
此次研究涉及數據借用SPSS 23.0 進行分析統計,計量資料檢驗值用t,表示為平方差,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表示為n、%,檢驗結果以P值表示,P<0.05 即研究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腹脹(2.21±0.37)d、胃潴留(3.47±0.39)d、胃食管反流(3.62±0.38)d 癥狀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4.09±0.44)d、(5.71±0.87)d、(5.88±0.88)d,P均<0.05;觀察組日增加體重(14.63±2.74)g 高于對照組(10.11±1.08)g,P<0.05。
觀察組乳頭護理(45.21±3.72)、自我擠奶(44.77±3.63)、自我喂養(42.58±3.55)、飲食(41.77±3.25)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40.37±3.21)、(38.96±3.66)、(39.57±5.38)、(40.09±5.78),P均<0.05。
觀察組護理后出現腹瀉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5%(2/44);對照組出現腹脹2 例,腹瀉1 例,胃潴留2 例、嘔吐2 例、呼吸暫停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18%(8/44),P<0.05(χ2=4.0615)。
現階段我國二胎政策全面開放后導致新生兒出生率直線上升,早產兒的發生率也隨著升高。由于早產兒器官發育處于不完善狀態,相較于足月兒免疫能力存在不足,容易出現喂養不耐受情況,增加了營養的攝入難度,對健康發育具有直接影響,嚴重情況下甚至會誘發相關并發癥,直接威脅其生命安全。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保證其母乳喂養效果已經成為了臨床研究的重點內容[6-7]。
此次研究結果表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對比母乳喂養自我效能評分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兒腹脹、胃潴留、胃食管反流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評估日增加體重觀察組較高,數值對比差異均為P<0.05,分析原因如下:據調查研究數據表示母乳喂養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母乳喂養正確方式、認知程度、產婦自身心理狀態以及飲食習慣等,落實有效的護理模式指導產婦正確進行母乳喂養,對提高喂養效果具有重要意義[8]。綜合護理措施在臨床應用中對提高母乳喂養效能具有關鍵性作用,在分娩后盡早給予產婦健康指導,全程展開隨訪和指導,對提高母乳喂養效果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維持母乳喂養的規范性[9-10]。同時綜合護理措施可以獲得產婦的認可,創建了良好的護患關系,在護理期間建議父母和早產兒早期接觸,可以通過母嬰交流的方式,滿足早產兒對于母愛方面的需求,能夠積極調節患兒免疫力,促進早產兒健康生長發育。此外落實有效的護理模式能夠安撫產婦自身的情緒狀態,對于促進母乳分泌具有理想效果,不僅能夠改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轉歸,同時能夠避免醫療資源浪費,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11]。
綜上所述,在早產兒母乳喂養中落實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提升產婦母乳喂養的自我效能,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