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洲,毛細云,王宏昌
(1.安徽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3.安徽省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肛周濕疹,又叫肛周皮炎,是一類肛腸科及皮膚科常見的難治性疾病,常見肛緣皮膚潰破,苔蘚樣改變,伴瘙癢、灼燒及滲出等。它可以作為后遺癥或者各種肛門直腸疾病、皮膚病、過敏或病原體引起的疾病的表現癥狀而出現。國外研究發現肛周濕疹多由致病性化學刺激物刺激損傷肛周上皮組織,破壞其屏障功能,這些刺激物多包括糞便、肛門分泌物、傷口分泌物等。肛門區特殊的解剖結構更有助于肛周濕疹的發生與發展,該區域的毛發常引起水分潴留,加上汗腺的分泌物產生的潮濕小環境,進一步惡化肛門或肛門周圍放電與各種肛門直腸疾病[1]。通常,肛周濕疹引起的癥狀會促使患者改變某些行為(例如,增加肛門衛生、搔癢等),這可能會進一步刺激損害皮膚組織,加重病情。現代醫學多采用局部外用藥物治療聯合口服抗組胺類藥物,局部外用的藥物多為抗生素、抗真菌藥及激素等。但這些藥物在停止治療后,一些患者會出現反彈現象。隨著中醫藥治療肛周濕疹研究逐步開展,中藥外用熏洗得到廣泛關注與肯定。痔瘺洗劑是我院肛腸科特色院內制劑,常用于肛腸科多數疾病的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混合痔嵌頓水腫,肛周原發及繼發性濕疹,術后患者肛門疼痛、水腫、滲血、瘙癢等癥狀,用途廣泛,療效明確。本文將從清熱燥濕理論來分析痔瘺洗劑的藥物配伍及主治功用,探討痔瘺洗劑對于肛周濕疹癥狀的改善。
濕熱侵淫是中醫證型中最為常見的病證之一,其濕熱之邪多源于內生濕熱、外感濕熱及濕熱相生[2]。內生濕邪多起自于飲食不潔或情志失常而致脾氣宣化不利,中焦水濕停聚,蘊久變熱,化作濕熱之邪。外感濕熱多是久處濕熱之地,濕熱直接侵襲肌膚,化為病變。濕熱相生即為先感受濕邪或熱邪,后邪氣相搏,出現積濕為熱和熱郁生濕的情況。 無論感受濕熱之邪的途徑如何,一旦濕熱作為致病因素作用于機體,通常情況下可見全身及局部的癥狀。全身癥狀可見周身困重,肢倦體乏,四肢水腫,脘腹脹滿,胸悶不舒,苔黃膩,脈滑數,大便不爽,小便渾濁。濕熱之邪易攻竄下部,局部可見婦女帶下黃臭,肛周及陰囊濕疹潰難,下肢肌膚潰瘍。肛周濕疹即為濕熱之邪侵淫肛周或會陰肌膚,可見瘍面潮濕不凈,潰處穢濁流膿,清熱燥濕為其針對病因的根本治法,多取苦寒之藥相伍相成,或為內服,亦可外用。苦性能燥,燥即燥濕,用于濕證。寒可清熱,《神農本草經》:“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苦寒相合,清熱燥濕,熱退濕去,兩者互無依存,濕熱之邪不復存在,不適癥狀得以改善。抓住根本病因與相應治則才能更好的治療濕熱侵淫性疾病。
傳統醫學多稱濕疹為“侵淫瘡”“濕瘡”“血風瘡”“粟瘡”等。清朝高秉鈞《瘍科心得集·辨諸瘍總論》有云:“濕熱相合,浸淫不休,潰敗肌膚,而諸瘡生矣。”清太醫吳謙所著《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記載“此證初起如粟米, 而癢兼痛, 破流黃水, 浸淫成片, 隨處可生。由脾胃濕熱, 外受風邪, 相搏而成。”由此可見此病多由稟賦不足,飲食不潔,或過食辛辣刺激油膩之物,脾胃受損,運化失職,濕熱內蘊,后又因風邪外襲,一內一外,兩邪互佐,共成風濕熱邪,邪氣侵淫下部肌膚而致。歸其緣由,中醫多認為濕邪犯病,易襲陰位,水曰潤下,濕似水,喜趨下,好傷致病于機體下部,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于濕者,下先受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也言:“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濕氣趨下,脾困胃乏,水濕停聚于內,周身氣液疏布不利,濕氣變為濕邪,濕性重濁,阻于腠理,侵淫肌膚。隋朝《諸病源候論·浸淫瘡侯》曰:“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發于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后痛而成瘡,汁出,浸潰肌肉;浸淫漸闊,乃遍體”。《外科正宗》:“血風瘡,乃風熱、濕熱、血熱三者交感而生,發則癢無度,破流脂水,日漸沿開。”濕熱之邪多由兩種途徑致病于肌膚。其一,中焦藏脾胃,脾主運化水濕,居中焦而散布水谷精微,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若常食辛辣不潔等刺激性食物,可致脾胃功能受損,脾胃功能下降則水谷腐化不常、精微散布不利,水濕淤于此地,蘊久化熱,濕熱相裹,濕熱之邪熏蒸肌膚而見濕疹,發作于肛周,為濕熱侵淫性肛周濕疹。若脾乏氣虛日久,內生痰濁,蘊而化熱,濕熱纏綿難走,病情常可反復發作,可見內生濕熱為其一主要病因。其二,如若久處陰濕之地,又遇長夏之季,或以水為事,常常汗浸衣被,濕邪內侵,宣泄失司,滲利不及,聚濕為熱,若又過食辛辣刺激,若妄用燥熱之品,亦有五志過極,則熱化更速。濕邪相搏,發病于肌膚,病變為疹,濕性趨下,好發肛周與會陰。
肛周濕疹不易暴露,恢復較慢,多行局部中藥外用法[3]。清代吳師機言:“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 外治之藥亦內治之藥, 所異者法耳。”濕疹病變部位在皮膚, 最宜使用外治法,使藥物直達病所, 發揮直接的局部治療作用。痔瘺洗劑是由玄明粉、花椒、黃柏、苦參、冰片、樟腦煎制而成。玄明粉是由芒硝干燥風化失去結晶水而研磨成的色白粉末,性寒味苦,功效軟堅散結、清火消腫。近年來發現,玄明粉在治療肛周濕疹、股癬、帶狀皰疹、過敏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等涉及皮膚病領域獲得良好療效反饋,研究表明玄明粉可能與其外用接觸皮膚,加快局部淋巴與組織液循環有關,同時有效成分又能增強結締組織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降低局部白細胞產生聚集活化的趨勢,截斷即將可能出現的炎性反應[4]。痔瘺洗劑中的花椒,主要取其燥濕止癢功效,花椒溫性可制約其他藥物的寒性,又可溫燥濕氣,除體內與局部濕氣,從而祛除病因。現代藥理發現,花椒內存在豐富的揮發油及生物堿成分,能夠明顯抑制或殺滅多種皮膚蘚菌及深部組織真菌,而慢性肛周濕疹的確會在濕濁及破潰的上皮組織中形成細菌或真菌的積聚和繁殖[5]。黃柏及苦參是草本藥物中有名的清熱燥濕藥,《本草綱目》曰:“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黃柏與苦參性寒味苦,苦寒沉降,功效趨下,尤擅清利下焦濕熱,對于濕熱下注型肛周濕疹有準確而獨特的療效。研究指出,苦參有效成分氧化苦參堿能夠在病理生理活動中發揮免疫調節作用,并且通過影響多類信號通路產生抗炎殺菌作用[6-7]。黃柏清熱燥濕,亦可清火消腫,不僅對濕熱體質的原發性肛周濕疹有效,對因受肛門疾病刺激而成的繼發性肛周濕疹療效也顯著。其中生物堿成分有明顯抗過敏及抗炎殺菌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IFNγ、TL1、TNF2等細胞因子的產生與分泌,繼而影響免疫過程,降低炎癥損害[8]。冰片是從產于熱帶的龍腦香樹脂中提取的一種人工加工產物,《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可見冰片是具有清熱解毒,治療皮膚濕瘡的作用,有研究發現冰片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冰片酯具有抗炎抗細菌作用,甚至可以破壞真菌細胞結構,由此作用于肛周濕疹,產生療效[9]。痔瘺洗劑中少佐樟腦,發揮其祛除濕氣、止癢的功能。《本草品匯精要》:“主殺蟲,除疥癬,療湯火瘡,敵穢氣”。現代藥理發現樟腦局部外用,可以緩解局部疼痛不適及瘙癢難受,究其原因,可能與其在TRPV1 通道產生效果有關[10]。可見,痔瘺洗劑中所用之藥,多具有清熱燥濕止癢的功效,能夠有效燥除體內濕氣的同時,性寒而清熱,清熱燥濕,祛除留戀肌膚的頑固濕熱之邪,作用于根本之病因,達有效之目的。且黃柏與苦參是治療濕疹的經典配伍,兩藥同為清下焦濕熱的代表藥,更是治療濕熱肛周濕疹的首選中藥。
通過運用中醫基礎理論及古文探討肛周濕疹濕熱侵淫證型的理論基礎,并總結出痔瘺洗劑其清熱燥濕的治則治法,我們可以為痔瘺洗劑治療肛周濕疹提供理論依據。肛周濕疹多是由內生濕熱、外感濕熱及內外濕熱相合所產生的表現在肛周局部范圍的疾病,濕熱侵淫是其根本病因,治療上多選用苦寒制劑,行清熱燥濕之法。痔瘺洗劑是由多種苦寒之藥組成,具有清熱、除濕、解毒、止癢等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肛周濕疹不適癥狀,為治療常見的肛周濕疹提供更加豐富的用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