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滿華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臨床實習是護理教育的基礎,通過培訓有助于護生將理論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踐能力,是護生能否順利從在校學習過渡到臨床的關鍵[1]。隨著“以人為本”的現代護理模式的發展,以“整體論、辨證施護”為特色的中醫護理備受關注,繼“十三、五”政策后,我國護理教育隨之進入了中、西醫護理并駕齊驅,以大專、本科為主的高學歷層次發展狀態,也為護生臨床實習帶教提出新的考驗[2,3]。目前對于中、西醫護理教育各自的研究較多,主要致力于中西醫護理在校教育和臨床實訓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的策略,但對于中醫護理和現代護理不同學歷層次的臨床帶教效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研究,比較分析中醫和非中醫護理大專和本科經過臨床實習培訓之后的理論、操作成績的差異,為護理教學提供可靠依據。
選取2018 年7 月至12 月在我院實習的全體護理實習生共272 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在校綜合成績排名前30%且自愿服從學校安排到醫院實習的護生。排除標準:①各種原因而中途退出的護生;②醫療診斷為各種心理障礙的護生。
1.2.1 師資資歷
臨床工作時間≥5年;有臨床帶教經驗≥2年;大專以上學歷和有中級護師及以上職稱。被選拔的帶教老師由護理部集中進行培訓,培訓形式為講課和技能操作,明確帶教計劃和要求,統一對實習生的帶教標準。
1.2.2 實施方法
本實驗采取對全體護理實習生進行單盲法。措施具體如下①確立科室 根據護理實習標準,選取涉及內、外、婦、兒、產、腫瘤、康復等10 個性質不同的科室,每個科室實習4 周,全體護理實習生按照隨機數字表完全隨機分配到各科室,同時入出科且實習科室種類都相同,各科室間性質均不同。②臨床培訓內容 入科第一周,帶教老師對護生進行入科宣教,熟悉科室環境,介紹科室特色疾病及其常規護理,組織護生學習科室核心制度、應急預案。第二周,帶教老師組織每批護理實習生學習基礎理論、專科理論知識,學習形式包括小講課、業務查房、理論授課, 平均每個項目各1-2 次。第三周, 每個科室選取副高級職稱的護士進行操作示范, 在18項基礎護理、26 項中醫護理技術及52 項專科護理技術中用抽簽法隨機選取2 項, 共6 項, 每項操作難易度相當。第4周 安排全體護理實習生統一進行理論、操作及日常整體護理考核。
1.2.3 評價工具
理論考核試卷由每個科室自制,內容均包含各科室理論培訓內容,應急預案和核心制度三部分,滿分100 分,每部分所占分值相等。每個科室備用試卷3 套,每套試卷的難易度相當, 抽簽隨機選取一套用于閉卷考核。操作考核標準是醫院用于考核護士的各項操作標準,滿分100 分,每個科室從示范的2 項基礎護理技術,2 項中醫護理技術,2 項專科護理技術中各抽取一項進行考核, 由指定的帶教老師統一考核。
各科室將實習第2、4、6 月的考核成績進行收集,統一匯總,然后進行數據整理。
將原始資料輸入 SPSS 20.0 統計軟件,雙人核對、處理所有數據資料。用百分比、均數、標準差等統計描述患者的一般個人資料;計量資料獨立樣本t檢驗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用,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
在研究過程中沒有人退出。結果顯示,兩組的性別和年齡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中醫和非中醫專業護理實習生基線資料[(%),(±s)]

表1 中醫和非中醫專業護理實習生基線資料[(%),(±s)]
注:1)χ2;2)Z 值
項目 類別 中醫組(n=96)非中醫組(n=176) 統計量值 P性別 男 6(6.2) 21(11.9) 2.2431) 0.134女 90(93.8) 155(88.1)年齡 大專組 20.61±1.00 20.32±0.84 1.9152) 0.059本科組 21.70±0.97 21.43±1.22 -0.8132) 0.416
組內比較:在實習第2、4、6 月,中醫本科組的理論成績均稍高于中醫大專組(P>0.05),非中醫大專組與本科組理論成績相當,且隨著實習時間的延長,中醫大專組和本科組理論成績變化不大,但非中醫大專組的理論成績呈上升趨勢,相反,非中醫本科組理論成績呈下降趨勢。組間比較:在實習的第2 月,中醫大專組理論成績稍高于非中醫大專組,實習第4 月,兩組理論成績基本持平,實習第6 月,中醫大專組的理論成績略低于非中醫大專組;中醫本科組的理論成績在實習第2、4、6 月均稍高于非中醫本科組。見表2。
表2 中醫組與非中醫組大專、本科理論成績比較(名,±s)

表2 中醫組與非中醫組大專、本科理論成績比較(名,±s)
本 科 t2 P2中醫組(n=56) 非中醫組(n=162) 中醫組(n=40) 非中醫組(n=14)第2 月 90.01±5.76 89.17±5.91 0.71 0.49 91.19±7.22 90.98±5.92 -0.06 0.96第4 月 88.87±6.15 89.37±6.22 -0.46 0.64 90.50±6.11 90.36±9.00 0.05 0.96第6 月 89.76±5.79 90.65±4.95 -0.55 0.58 91.61±5.97 89.68±6.88 0.750 0.46時間 大 專 t1 P1
組內比較:在實習的第2、4、6 月中醫本科組的操作成績均略高于中醫大專組,非中醫大專組和本科組成績幾乎沒有變化,隨著實習時間的延長,中醫本科組的操作成績呈上升趨勢,而非中醫本科呈下降趨勢,中醫大專組和非中醫大專組之間成績變化無規律。組間比較:在實習2、4、6 月,大專學歷的兩組幾乎沒有變化,而本科中醫組的操作成績均稍高于本科非中醫組,且隨著實習時間的延長,這兩組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實習的第6 月,差異比較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中醫組與非中醫組大專、本科操作成績比較(名,±s)

表3 中醫組與非中醫組大專、本科操作成績比較(名,±s)
本科 t2 P2中醫組(n=56) 非中醫組(162) 中醫組(n=40) 非中醫組(n=14)第2 月 92.87±1.57 93.25±1.64 -0.83 0.41 93.30±1.97 93.22±1.68 0.12 0.91第4 月 93.26±1.37 92.78±1.72 -1.14 0.25 93.78±1.58 92.91±1.28 1.31 0.20第6 月 93.10±1.59 93.26±1.89 -0.31 0.76 94.17±1.49 92.87±1.66 -2.04 0.04時間 大 專 t1 P1
中西醫護理教育并存是當前護理教育發展的趨勢,但這兩種教育在校教育和臨床帶教都有著各自的優劣點,中醫高等護理院校的護生在校期間除了接受現代護理教育之外要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護理技術及中醫內外婦兒專業課,兩種教育的課程目標、內容及考核標準均不同。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臨床實習培訓的早、中、晚期,中醫本科實習生的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均優于非中醫本科實習生,而非中醫大專實習生通過培訓后成績優于中醫大專實習生且中醫本科的培訓成績均高于中醫大專實習生。因此說明,中醫本科的在校教育和臨床帶教是最優的,也順應了當前護理教育發展的趨勢。黃家平[3]在中醫護理技術應用現狀中指出中醫護士的理論技能都明顯高于沒有接受過中醫理論和中醫護理技術系統培訓的西醫院校畢業的護士。當前護理教育者應注重中醫護理與近現代護理相結合,培養出多元化的護理人才。
目前護理教育課程設置不充分,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資金設施投入不足等是制約護理教育發展的問題,且中醫護理教育起步晚,全國對中醫護理的培養模式多樣,沒有統一標準,這些問題就尤為突出[4,5],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實習早、中、晚期中醫本科生的理論成績均優于中醫大專生,研究中中醫本科院校有獨立的中醫護理示教室、專業的中醫護理教師、理論與操作課時設置比例恰當,這些標準均符合單亞薇等人[6]構建的高等中醫藥院校本科護理學專業規范的中醫模塊設置標準,而中醫大專院校中的教學設施及課程設置及師資力量都較薄弱,因此加強中醫護理教育教學勢在必行,應從教學設備,教學方法及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
護生的核心能力是專業知識、技能及能力的集合,它能反應其綜合素質,根據在校教育及臨床護理實踐的要求不同,各學歷層次及專業的核心能力側重點有所不同。趙利梅[7]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大專護生以操作、溝通合作及解決問題能力為主,本科護生除了上述能力之外還應側重于發展科研、教育和管理能力。中醫護理較西醫護理核心能力內容更傾向于飲食、情志、中醫護理技術的辨證使用等。核心能力評價系統的使用既可以幫助護生自評明確自身優劣勢,也可以幫助護理教育者和醫院管理者制定針對性的帶教策略。在本研究中,將所有的實習護生統一管理教學,采用中西醫結合培訓的方法對非中醫理論和中醫本科的培訓有效果,但對中醫大專和非中醫本科的帶教收效甚微可能也與本研究本科組的樣本量少及理論試卷的信度效度有關。應該進一步探討適合于中、西醫護理實習生同時又不增加臨床工作量的帶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