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霞
【摘 要】伴隨著新技術和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產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文旅產業融合為地域轉型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時代文旅產業融合也體現新的形式。文章通過分析山西省文旅產業融合現狀及存在問題,探討了文旅融合下山西省轉型發展的模式及其必要性與可行性,并分析了文旅融合下山西省轉型發展的機理效應,為文旅融合視角下山西省轉型發展提供策略。
【關鍵詞】文旅融合;山西省轉型;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2.7;G1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7-0037-02
21世紀是一個知識與技術競技的時代,信息、互聯網技術推動產業融合已成為必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產業融合發展密切關系到區域經濟發展與轉型。山西省作為國家重點資源型綜改試驗區,其轉型成功與否與其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改善有重要關聯。山西省豐富的旅游資源、濃郁的文化氛圍在轉型過程中實現產業化,改善山西省經濟產業結構,實現轉型,推動區域產業及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區域經濟增長。
1 山西省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山西省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山西省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包含2個層面的元素:一方面是文化產業及旅游產業的發展。山西省歷史文化深遠悠長,有著豐富且深厚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根基,這不僅體現在晉北、晉中、晉南不同區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風俗,還體現在山西不同區域聞名全國的小吃及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多處紅色文化基地等。山西省以旅游區為基準點進行文化產業輻射建設,通過資源開發及公共服務等完善文化產業,以公共文化為輻射點,進行文化出版、影視傳媒、展覽館、紀念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進而挖掘特色文化,以點帶面,實行全方位、全區域文化開發,舉辦文化節,擴大文化傳播渠道,推動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是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及現代社會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旅游成為人們休閑生活的主要方式。山西省文化業與旅游業的融合承接了產業融合的機遇,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并將其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地區新興產業的孵化與發展,如平遙古城、喬家大院、洪洞大槐樹等圍繞文化及旅游特色建設特色景區。
1.2 山西省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山西省文旅融合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正向效益,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旅游資源的分散性降低了產業融合集中度,不能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旅游需求,文旅產業融合度較淺。其次,文旅產業融合在文化旅游產品的創造與運營方面缺乏創新,同時文旅產業融合缺少專業人才進行規劃與運行。再次,政府對文旅產業融合的支持力度較弱,缺少相匹配的政策及資金支持與優惠傾斜。
2 文旅融合下山西省轉型發展的模式
文旅產業融合是山西省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研究文旅產業融合模式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方式。山西省在文旅產業融合過程中體現出3種融合模式。這3種模式不僅將文旅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同時還通過對文旅產業產品創新及產品開發運營創新,提升山西省文旅產業的吸引力和創造力。
第一種模式是文旅產業與第一、第二產業融合。一方面,文旅產業與第一產業融合,挖掘農業觀光園、農家樂、農業特色小鎮及農業生態園等形式,這些形式一定程度上滿足現代都市人對農家生活及生態綠色的追求,具有特色的農家樂及特色小鎮成為人們閑暇時放松身心的重要選擇。另一方面,文旅產業與第二產業融合,挖掘工業展覽區及工業旅游,比如山西省以煤炭為基點,開發出煤炭旅游業,讓人們進一步感受煤炭藝術品,了解煤炭的產生和生產。
第二種模式是文旅產業與服務業的融合。這一融合模式通過將文旅產業的服務業部門融合,挖掘開發旅游運輸業、特色節日旅游、展會旅游等,將服務業與文化旅游業相融合,創新人們休閑娛樂的形式及更多文旅產品,同時通過創新營銷渠道實現推廣。
第三種模式是文旅產業間內部融合。通過文旅產業間融合進行省內旅游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進一步開發省內片區旅游項目,省際旅游及更大范圍的國際旅游,將省內旅游資源進行重組構架。這種模式既提升省區內部文化旅游產品資源的知名度,又通過口碑效應與品牌效應實現省內文化旅游區及產品在省際及國際上的推廣。
3 文旅融合下山西省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1 文旅融合下山西省轉型發展的必要性
山西省作為資源型轉型的重要試驗區,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實現轉型是必要的,一方面轉型帶來經濟效益,實現區域經濟健康發展,建設并完善、優化地區經濟結構;另一方面轉型帶來社會效益,建設生態綠色經濟、環境資源節約型經濟。山西省發展經歷陣痛轉型期,產業發展正遇瓶頸期,這表現在地區城市發展、生態環境、產業結構等方面,而這可通過文旅產業融合下實現產業轉型得到解決,提升地區綜合發展動力。從經濟層面來看,文旅融合實現產業間及產業內部的優化調整,促進就業,創造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產業,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從社會層面來看,文旅融合不僅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和人文居住環境,還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優良的環境。
3.2 文旅融合下山西省轉型發展的可行性
山西省實現文旅產業融合背景下的轉型具備一定可行性。首先,文旅產業與其他產業密切關聯,產業間交叉和重組融合,在一定技術基礎上進行產品創新及管理創新,實現產業融合。其次,山西省客觀的社會環境促使轉型成為可能,山西省分布廣泛的文化遺產及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點,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客觀載體。文化旅游產品的獨特性及區域性,使其具有高復制性,在保持特色的同時將文化旅游產業化、市場化和品牌化,有效推動轉型。
4 文旅融合下山西省轉型發展的機理分析
4.1 文旅融合下山西省轉型發展的自發提升效應分析
文旅產業融合背景下,產業發展更多以創新創意及技術為支撐,提升文化旅游產品的附加值及市場效應。在這一背景下,資源型地區的轉型首先形成自發式的提升效應。文旅產品種類豐富并不斷實現升級,滿足不同的文化需求,各具特色的文化給人們以不同的文化體驗,實現旅行的最終目的。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創意為文旅產品注入活力,將靜態化、單一化的產品以更生動的方式呈現,實現文旅產品的動態化和多元化。這就要求在文旅產業融合下,轉型升級實現的不僅僅是產品形態升級,更是產品內涵的升級。這一融合通過不同的融合模式實現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間的升級融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及項目。
4.2 文旅融合下山西省轉型發展的引致擴散效應分析
在文旅產業融合的背景下,資源型地區轉型的自發提升效應為其引致擴散效應提供了基礎條件。引致擴散效應從時間層面及空間層面進行雙方位擴散。一方面,從時間上,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與挖掘、創新與傳播承前啟后,而旅游與文化是兩個相互依托的載體,將文旅產品賦予時代含義,與傳統相結合,更深層次地挖掘文化資源的內涵,文化產品與旅游資源相結合實現轉型,并形成產業發展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從空間上,以省內片區景點為基點,進行漸次范圍的擴大,提升文旅產業在經濟中的占比,拓展市場,建設不同文旅產品的關聯鏈,推動復合產業的形成,進而延伸文旅產業的價值鏈。
5 文旅融合視角下山西省轉型發展策略
文旅產業融合是實現資源型地區轉型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不僅使產業空間得以延伸,產業競爭力得以增強,還使得山西省產業結構得以優化調整,產業深度融合,產業發展合理化,發展方式科學集約化。為使文旅產業進一步融合,主推山西省轉型發展,需要采取以下發展策略。
一是從軟件層面來看。一方面,政府進行轉型發展定位,在產業融合層次的定位選擇、地區特色文旅產品的選擇方面,將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經濟定位轉變為以第三產業為主、其他產業為輔的產業轉型發展定位。另一方面,培育適應文旅產業融合的新型技能人才,為產業的融合轉型提供技術支持及人才補充。通過專門的教育體系建設及專業的培訓,培養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二是從硬件層面來看。一方面,文旅產業融合需要從單元的基地建設到整體的區域建設為支撐。山西省文旅產業融合實現轉型需要加強文旅基地建設,以單元的文旅基地為輻射點提升旅游知名度,并進行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打造品牌效應,進入輻射區域征集文旅產業建設,提升文旅產業在產業中的占比,助力轉型。另一方面,轉型需要資源地區生態修復及補償建設。山西省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進行礦區環境修補及補償,為文旅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力強.鄉村振興視角下資源型城市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思考——以山西省晉城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9):1-3.
[2]花天翔.經濟視角下的山西旅游業發展[J].支部建設,2019(32):54-55.
[3]姚懿.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及戰略重點初探——以重慶市沙坪壩區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7(2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