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玲,冷建春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患者高某,男,71 歲,住院號:585819。因“意識障礙26 天”于2019-05-29 日于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住院治療。入院診斷:(1)大面積腦梗死(基底動脈栓塞);(2)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安裝心臟起搏器狀態 心律失常 心房顫動;(3)肺部感染;(4)慢性支氣管炎伴肺氣腫;(5)天后患者出現發熱,測得最高體溫:39.4℃,查血常規、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示:中性粒細胞數:7.71×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8%,C 反應蛋白:103.3mg/L,降鈣素原:0.39ng/mL,胸部CT 提示雙肺感染,痰細菌培養提示: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菌),治療上先后予以頭孢哌酮鈉他唑巴坦鈉、甲磺酸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抗感染,退熱及補液支持治療,中藥上予以荊防敗毒散、參苓白術散等,但患者仍反復發熱,體溫波動在37.8℃-38.8℃之間。中醫診察:患者發熱,醒狀昏迷,喉間痰鳴音顯著,留置胃管,導尿管引流出淡黃色清亮小便,大便調,舌體短縮,脈結。此后予以盒灸關元穴1 周后,患者未再發熱。
灸法以其操作方便、療效顯著在臨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對于“熱證可灸”、“熱證禁灸”這也是歷代醫家常爭論的話題。《傷寒論》中示以無論實熱、虛熱均不可行灸法。實熱證不可用灸法可引“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表明邪郁于表,衛陽郁閉,邪熱不得宣泄,病屬表實熱證,當發汗解表以達邪,若誤用艾灸,其熱邪必內透而不能外達,不僅不利于解表反增里熱,是以邪熱本實,誤灸之后使陽熱更盛,而致耗血傷陰;而虛熱證也切不可用溫補之灸法,如用灸法,則易助熱成火邪,耗傷陰血,使陰傷更甚,筋骨失濡,而至“血難復也”。于此“熱證禁灸”之說為不少醫家所認可。但也不乏諸多醫家推崇“熱證可灸”之說。關于“熱證可灸”的理論源于《黃帝內經》,在金元時期得到了豐富及完善。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認為無論實熱虛熱均可行灸法,對于實熱證,灸法可引火邪外出,熱能引熱,從而以熱治熱;對于虛熱證灸法則能滋陰清熱,并特意強調灸法補瀉原則的重要性。且歷代諸多醫家也將艾灸運用到臨床,無論實熱證還是虛熱證也都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灸法具有退熱、抗炎、抗病毒、調節中樞神經傳導、調節免疫應答等功能。一方面,艾灸作用于體表后,可使局部循環血流量增加,局部組織代謝旺盛,有利于散熱[1],灸法還可以減少內生致熱源對體溫調節中樞的影響,使體溫調定點上移幅度減低或恢復正常,從而達到降低熱勢或退熱的作用[2];另一方面,現代灸療的治療作用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而且這種作用呈雙向調節的特征,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其降低。艾灸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效應,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然后傳遞到經絡系統,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最后作用于人體各臟腑的病變部位,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使之更好的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臨床上多重耐藥的發生多與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住院時間長及病勢密切相關。本例患者結合病史、血常規、痰培養、胸部CT 等檢查,肺部感染診斷成立,且為多重耐藥菌感染,治療上予以充分抗感染治療,患者仍反復發熱。此多屬于中醫內傷發熱范疇,多以氣血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為主要病機,結合患者病史,患者老年男性,既往大面積腦梗死術后,長期臥床,且存在意識障礙,咳嗽發射、吞咽反射均受損,病程長,病情重,營養狀況差,加之長期使用抗生素及其他寒性藥物,患者久病體虛,以致氣血陰陽虧虛,陰陽失衡而引起發熱,且發熱經久不愈,正氣虛甚,而致病情益重。而以盒灸關元穴1 周后,患者發熱癥狀好轉,表明灸法對治療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發熱癥狀具有良好療效。結合此例患者,關元穴為強壯要穴,具有益氣補虛之功,而灸法亦能促進臟腑功能及陰陽平衡的恢復,采用盒灸關元穴能起到顧護正氣、扶正祛邪、調整臟腑陰陽之效,待氣血陰陽調和則發熱自除。
綜上,“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臨床上多重耐藥感染多發生于基礎疾病多、長期臥床及營養不良患者,證候往往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患者正氣虧虛,衛外不固,正虛邪戀,更容易加重病情或耐藥[3]。而灸法可通過其“以熱治熱”之功,不僅可以退熱,還可通過其調節免疫應答等功能,增強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的免疫力,從而起到扶正祛邪、調整臟腑功能、平衡氣血陰陽的作用,為臨床治療多重耐藥患者發熱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