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天資,梁潔,梁楚晗,覃富
(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 百色)
在當前人才強國新形勢下,全國上下各高校牢牢堅持貫徹實施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強國夢和偉大復興。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新形勢下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導向和任務,并堅持把“立德樹人”視為教育的中心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高高等教育水平[1]。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我們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確了至關重要的指向,讓高校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到底為誰培養人有了確定性的理解和認識,真正的將“立德樹人”的任務貫穿到教育教學中,進一步切實發揮育人功能。因此,在這個“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促進醫學生全面發展是值得思考的熱點話題,也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將思政課程的理念融入到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當中,對努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發揮著重大作用,也是進一步推動醫療市場和醫學生全面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外科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主要的一門課程,是醫學科的重要部分,是醫學發展和實踐形成的。外科學是要求掌握外科疾病診斷、預防、治療相關知識和技能,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的一門學科[2],每一項研究都體現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外科學包括了外科學總論、胸部外科疾病、神經外科疾病、泌尿外科疾病、普通外科以及骨科等部分內容。按照疾病種類,外科學大概可以分為損傷、感染等五大類,內容相對較多、抽象而枯燥乏味。而現在的外科學面臨時代高速發展的時期,培養的人才要徳智全面發展才能真正滿足新時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加上當代醫學模式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不僅要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病人的健康而服務,還要要求醫生具備良好的醫術同時要有醫德素養,要在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基礎上加強學習,嚴格遵守醫學倫理和道德,把感性的認識和理性認識緊密結合,提升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開拓思路,有所創新。所以,在外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傳授,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教育,成為符合當代有學識有溫度有感知的臨床工作者。
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教育融入的新理念,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注重目標教學和學生發展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做好知識的傳授,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隨時隨地開展課程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既是當代教學中一種新的理念,也是一種具有意義的教學思維模式,不僅僅遵循了“立德樹人”的培養理念,“德育為先”的基本,更是在現有的教學基礎上深化了教學模式,真正凝聚學科專業德育合力落實“以人為本”的目標[3]。而外科學這門學科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不僅要注重預防、診斷以及相應治療,還要考慮的是醫療環境下學生將知識有效融合到社會患者的診療過程中,既實現真正的診治療效也有社會現實中的溫度,治病和情感相融。老師在外科學的任教中改變現有的傳統教育觀念,從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綜合考量,有效融合思政課程教育,不僅在教學內容方面提高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外科學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生兩者全面發展,外科學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教學質量提升,也提升了醫學生的崗位勝任能力和職業素養。同時,在外科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可以促使醫學生快速了解外科學的根源、歷史和發展過程,同時了解這門學科發展中一直在外科學行業做出貢獻的外科學專家和醫學的精英前輩,了解他們奉獻精神、敬業精神和仁愛精神,這些都可以在心靈上給學生帶來影響和促動,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醫德的形成。此外,外科學教學和思政的融合能進一步適應新形式下醫學模式的轉變,能使醫學生在一定基礎上實現執業能力、社會溫度、職業情感、職業道德等全面發展、知行合一的新時代醫者,在環境和體制下做一個好的醫者,患者信任的好大夫[4]。
優秀的醫學人才是醫學院校培養的目標,而臨床醫學的任何專業課程都發揮著育人的功能。外科學是臨床醫學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專業性和實踐性超強[5]。如何讓外科學這門學科是一門有溫度有內涵的學科,這不僅需要在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高超的技能操作等方面得以體現,更需要外延到醫德、素養等方面,使教學目標更清晰明確。因此,在外科學的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外科學這門課程的特點、課程的內容情況、課程的重點,并融合和切入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做到學科專業知識的貫穿和情感認知教育相融合。這不僅讓醫學生在學習外科學這門學科的過程中掌握外科學相應疾病的病因發生的過程,治療原則以及各種預防與康復,而且對醫療差錯或事故的發生有更深刻的認識和處理,能將外科學這門學科的科學價值與醫學的人文真正融合,促進大醫精誠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根深蒂固,將外科學這些前輩們流傳的優秀品質貫穿于心,提升仁心仁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真正使外科學的教學目標與思政課程的內涵融合,從而培養有醫德、有奉獻、有擔當、有能力的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實現價值與能力、知識為一體的教學目標。
外科學這門學科的內容比較泛而枯燥,在學習過程中有時候會讓學生提不起興趣,難以提高外科學的教學質量。而教學方法是外科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的手段,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載體。因此,外科學的老師們要在外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優化各種教學方法,打破常規,將思政課程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中,調動積極性,活躍氣氛,提高教學質量。外科學任課老師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方式,采用翻轉課堂、PBL 教學融合臨床思維、醫案分析、角色扮演、采訪外科門診專家、品讀相關外科學書籍,臨床實踐教學等方式,以教學過程為抓手,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為主,將思政課程的教育內涵在各種教學方法實施中融入到外科學教學的過程。同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尊重生命,以患者為中心,關愛患者,要解患者之病痛,想患者心中所想[6],有責任,有使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使得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入理解仁醫仁術的神醫,修行積德的道理,醫患和諧一家親的美好。
外科學任教老師是外科學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和主導者。而目前醫學院校的外科學任教老師基本上都是醫學專業出生,思政課程教育的理論基礎有待加強,思政的內涵認識不深不透,教學過程對思政課程教育的融合不一定能講的明白,講的透徹,使得教學的成效稍有弱化。老師在外科學教學過程中意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重視思政課程教學的融合,真正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做到以本為本,以文化人,不僅是有較強的外科學專業知識灌輸給學生,還要有政治信仰,能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度引導學生,促進外科學專業教學與思政課程融合,讓醫學生在外科學的教學過程中逐漸樹立正確的臨床思維,培養樂于奉獻的務實情懷。因此,要加強外科學任課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要求任教老師全面具備思政教育理論基礎,提升思政教育意識,真正做到身正為師,高政治覺悟,高文化素養的德才兼備優秀老師,充分發揮外科學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
針對外科學的特點,遵循醫學教育和學生成長的規律的基礎上,做好外科學的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更好的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外科學的課程內容設計首先要針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做好課程的總體要求,包括每一個章節的理論要求、課程的教學方法,課程傳授內容的設計,情感的融入,價值觀的體現等等。而健康中國戰略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質量上,社會需要的角度,醫學院校要切實做好思政教育、專業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課程教學內容的合理分配。外科學的教學設計的授課學時應該有以外科學發展史上有巨大奉獻的專業醫學家的感人故事,有當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抗疫路上舍小家為大家在一線無私奮戰者的案例融入,有著圍繞新時代一名醫護人員如何在職業生涯的規劃中增強使命和責任感,有著臨床診療過程中的人文貫穿、溝通方式和技巧等等,并將這些并融合到每一堂外科學教學內容中,提升思政課程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促進醫學人才的醫德的養成。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護人員不僅是治療病人疾病的醫者,更是對生命健康的保護者。當前的醫學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立德樹人”更是教育的關鍵,每一位老師在授課時不僅是做到專業知識的傳授,更是要在學生醫德教育和品質提升方面加大力度,促使學生全面德智發展。所以,外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講思政課程教育融入,落實到教學目標和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當中,全方位育人,做好有溫度有愛意的醫者培養工作,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