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姜麗,郎娜
(1.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延安;3.渭北中心醫院,陜西 渭南)
心臟移植是臨床治療心臟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移植治療后患者容易出現免疫排斥反應,因而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減少排斥反應[1-2]。本研究選擇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 例心臟移植患者,采用免疫抑制治療,監測治療效果,探討心臟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療及效果。
納入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 例心臟移植患者。其中男性7 例,女性1 例,患者年齡34 歲~67 歲,平均(56.7±4.4)歲。其中包括3 例擴張型心肌病,3 例克山并, 2 例頻發室性早搏伴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
納入與排除:
納入:(1)患者臨床上行心臟移植手術治療,病歷完整。(2)患者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腫瘤性疾病的患者。(2)合并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3)術前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所有患者進行免疫抑制治療。術前30 分鐘靜滴MP 500mg,術中主動脈開放后予MP 500 mg,術后24 小時內MP 125mg 靜滴,每日3 次。CsA 術后第一天5 mg/kg 口服,MMF 1g,每日2 次。免疫抑制劑維持:CsA 早期用量8 mg/kg/d,術后兩月減至5 mg/kg/d,1年后減至2 mg/kg/d。MMF 早期用量2 g/d 分兩次口服,術后半年減至1.5 g/d 分兩次口服,術后1年減至1.0 g/d 分兩次口服。MP 術后1 周5 mg/kg/d,每天減30mg,術后半年15 mg/d 長期維持
觀察患者術后排斥情況。有創性監測為定期進行心內膜心肌活檢,將排斥反應分為0 到4 級;無創性監測為癥狀體征、心電圖、X 線片、超聲心動圖、心肌酶譜;熒光偏振法測定CsA全血濃度的谷值與峰值
8 例患者手術過程均勝利,術后均未見排斥情況。所有病例在術后1 周內CsA 谷值維持在400~600μg/L,至第2 周降為400~500μg/L, 第2 個月逐漸降至200~400μg/L, 半年后降至200~300μg/L,并以該劑量長期維持治療。
心臟移植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手術,對于治療多種原因導致心臟功能障礙性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4]。目前心臟移植手術雖然有了較大的進展突破,但總體上移植手術的圍手術期間存在諸多感染、心律失常等風險,具體發病機制汕尾完全明了。免疫排斥反應是心臟移植手術需要重點攻克解決的難題,因術后患者容易出現急性或超急性免疫排斥需要在圍手術期間應用免疫抑制類藥物。免疫排斥反應的具體過程尚未研究透徹,具體設計的免疫機制和相關的調控關鍵位點的研究尚缺乏徹底的藥物治療方法,因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率。本研究探討心臟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療及效果。結果表明,8 例患者手術過程均勝利,術后均未見排斥情況。所有病例在術后1 周內CsA 谷值維持在400~600μg/L,至第2 周降為400~500μg/L,第2 個月逐漸降至200~400μg/L, 半年后降至200~300μg/L, 長期維持。通過在圍手術期間聯合采用CsA、MMF、Pred 三聯抗排斥治療對患者體內的免疫排斥獲得較好的控制[5-6]。目前臨床上也有采用環孢素A、硫唑嘌呤和潑尼松組成的三聯用藥進行抗排斥,實踐過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硫唑嘌呤容易導致骨髓抑制作用,環孢素可以引發高血壓、腎功能損害、神經損害等不良反應[7-8]。也有采用大環內酯類化合物FK506 作為一種新型抑制劑進行免疫抑制的治療,該藥物的作用原理為通過結合內源性細胞內受體可以阻斷鈣依賴性t 淋巴細胞信息傳導通路發揮免疫抑制作用,因藥效更為顯著可以大大縮小用藥劑量。有研究認為FK506 的毒副作用和藥物的血藥濃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而通過聯合其他藥物如MMF 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雖然心內膜心肌活檢是臨床診斷急性排斥反應的“金標準”,但該方法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容易引發感染、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生理、心理傷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方法的臨床應用[9-10]。早期、及時開展與排斥相關的無創性臨床監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部分免疫排斥反應在移植后的24 小時內發生,由于排斥程度較為劇烈直接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通過聯合考慮心胸比率增大、心電圖各導聯電壓總和降低、超聲心動圖等容舒張時間縮短等指標可以對免疫排斥反應的診斷提供有效的參考價值,同時結合患者乏力、疲倦、食欲下降等臨床表現等并進而決定是否進行心內膜活檢、是否需要采用免疫沖擊治療[11-12]。
綜上所述,心臟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療效果顯著,有利于抑制相關的免疫排斥,減少體內對移植器官的免疫損害作用,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聯合使用免疫抑制劑有利于減少單一用藥的劑量,減少與用藥相關的副作用,免疫排斥監測需要同時結合無創監測和有創心內膜活檢進行從而提高檢測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