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麗,鄒愛國通訊作者)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手術室,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林)
顱內血腫是顱腦損傷中常見的且嚴重的繼發性病變,目前顱內血腫清除術常用的方法有開顱血腫清除術,去骨班減壓術,腦室引流術,鉆孔引流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隨著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內窺鏡技術不斷獲得提高并逐漸用于醫學臨床多學科,內窺鏡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也逐漸增多,神經內鏡輔助下顱內血腫清除術與傳統的開顱血腫清除術相比,可縮小開顱范圍,增強局部照明情況,放大手術野的圖像,對腦組織的創傷小,避免損傷神經和血管,減輕病人術后疼痛,促進病人的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并且對病人的外觀影響較小[1]。從2018年至今,我院開展此項手術進展順利,獲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配合總結如下。
2018年1 月至2019年12月神經內鏡輔助下顱內血腫清除術病人45 例,男30 例,女15 例;年齡40 歲~65 歲;CT檢查顯示顱內出血,出血量30mL~60mL 31 例,61mL~100mL 10 例,>100mL 4 例。主要臨床表現:頭痛,說話含糊不清,難以聽懂別人說話;突然劇烈的頭痛,伴有嘔吐,伴有精神障礙;面癱及上肢癱瘓;昏迷。
手術采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病人根據頭顱CT 病灶的定位擺放體位,血腫部位向上,擺放好史托斯顯示器,成像系統,常規消毒鋪巾,固定好直視內鏡0°和30°鏡頭,光纖,吸引器,切開頭皮4~6 cm,上頭皮夾并皮下電凝止血,分離皮下用乳突撐開器暴露顱骨,電鉆打開骨窗,尖刀切開硬膜懸吊,硬膜周圍放腦棉保護,用形成竇道,將阻止擴張器沿竇道放入血腫處,放入鏡頭,吸引器,雙極電凝在擴張組織器內進行分離血腫,清除血腫,完成止血,還納骨瓣,留置硬膜外引流管,逐層縫合傷口。
45 例手術患者手術過程順利,術中出血均<150mL,手術時間45-70min,除2 例手術術后有繼發出血,行常規開顱血腫清除,去顱骨骨瓣減壓術,1 例手術由于其他基礎疾病死亡外,其余病例恢復良好。
2.1.1 顱內出血病人一般意識不清,說話含糊,或者昏迷,在進入手術室時,應該與病房護士及病人家屬一起核對病人信息,查看手腕帶,尤其是藥物過敏史及各項檢查結果,查看CT 確認手術部位,做好家屬的安撫工作。如果是預定手術,巡回護士應該提前一天去病房進行術前訪視,了解病人的基本病情,對清醒的病人或者家屬進行術前宣教,我們會進行自我介紹后,介紹手術室的位置及環境,講解手術前需要配合的方法,手術的基本過程,消除病人及家屬的緊張情緒,便于指導病人在術前術中的配合。并提醒陪護的家屬在病人進入手術后,耐心在手術室的家屬等候區域等候。調節手術室環境,溫度控制在22~25℃,濕度應該控制在50%~60%。
2.1.2 物品準備
①神外常規敷料,顱腦器械包,顱腦大碗,顱腦顯微器械,顱腦電鉆系統;②神外常規一次性用物:雙極電凝,腦棉,可吸收明膠海綿,可吸收縫線等;③神外常用儀器:無影燈,電刀,雙極電凝機器,顱腦電鉆機器,吸引器兩套,供手術和麻醉用,保證所有儀器完好狀態。④特殊用物:史托斯顯示器,成像系統(攝像機,攝像頭),冷光源機,腦穿針,乳突撐開器,組織擴張器,直視式內鏡0°和30°直徑4 mm,長18 cm鏡頭,纖維導光束(光纖)直徑3.5 mm,長度230 cm,電凝吸引器頭(有效工作長度17 cm,外徑3.5 mm,彎角和直角)。
2.2.1 麻醉配合
巡回護士與病房護士,病人家屬在手術室換車間確認所有病人信息后,將病人推入手術間,在下肢建立靜脈通道,協助麻醉醫生進行全身麻醉,中心靜脈的置管,動脈置管。并遵醫囑給與留置尿管。
2.2.2 手術體位
根據出血部位進行體位擺放,手術醫生站在病人頭側托扶住病人的頭和頸部,麻醉醫生管理好呼吸管路和中心靜脈,動脈置管處,另外兩名手術醫生分別在患者身體兩側,巡回護士在患者下肢處,管理好下肢靜脈通道,準備好后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巡回護士一起輕穩的將病人挪動至頭架上,調整好體位后,固定好病人預防墜床。
2.2.3 術中皮膚保護
眼內涂紅霉素眼膏后,眼睛用眼膜覆蓋,注意貼合緊密,不能有縫隙,以免消毒液滲入損傷眼角[2]。術側耳內塞干棉球,防止消毒液進耳內,足跟處墊長條形體位墊,使足跟懸空,預防壓紅。心電監護的電極線,連接呼吸機的螺紋管不要直接放在病人身上,用被子隔開,預防醫療器械相關性損傷。對于體型瘦小,手術時間超過3 個小時的病人,可以給予骨突隆起處放置棉墊或者預防壓瘡的敷料。
2.2.4 儀器設備擺放
史托斯顯示器,成像系統(攝像機,攝像頭),冷光源機,電刀,擺放在患者足側,與麻醉機同側,在器械護士對面。吸引器放在患者頭側,以醫生習慣選擇左右側,安置妥當后打開電源處于備用狀態,時刻保證儀器的使用狀態完好,才能保證手術的順利。
2.2.5 術中觀察要點及護理
注意觀察病人的出血情況,出現大出血時不要慌亂,備好各種容量補充的液體,及時給臺上供應止血用物;注意儀器的使用狀態,及時調節光源亮度,電刀大小,吸引器大小,保證手術的順利。注意尿量變化,判斷出入量是否平衡。注意術中保暖,給予被子覆蓋身體,輸液輸血可用加溫管道裝置。
2.2.6 術畢
配合手術醫生小心對病人頭部進行包扎,清理術野周圍的血漬,搬運病人過床的時候注意所有管道,避免脫出,并對皮膚進行觀察評估,注意保暖,送病人去復蘇室或者病房,進行床頭交接班。
2.3.1 術中配合
①提前20~30 分鐘上臺整理器械,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與巡回護士清點臺上用物,特別是腦棉,縫針,紗布,頭皮夾。②協助手術醫生消毒鋪巾。③與巡回護士連接所有需要使用的儀器:如攝像頭,光纖,鏡頭,雙極電凝,吸引器,確定完好狀態。④遞干紗布兩塊,放于切口兩側,遞20 號皮刀切開頭皮,皮下,遞頭皮夾止血,吸引器吸引。⑤遞10 號刀片游離皮瓣,雙極電凝止血,上乳突撐開器暴露皮瓣。⑥遞骨膜剝離子剝離骨膜,連接電轉進行開顱,準備好骨臘,明膠海綿止血。⑦骨瓣下來后用濕紗布包裹好,放置彎盤內,防止掉落。遞小圓針線懸吊硬膜。⑧遞11 號尖刀切開硬腦膜,遞腦穿針穿刺,遞組織擴張器,固定好后,遞0°鏡頭,大小合適的吸引器頭,雙極電凝,顯微器械,進行血腫清除,保持吸引器頭的通暢,準備大小合適的腦棉,薄片明膠海綿,止血紗布配合手術及時傳遞。⑨止血結束后遞可吸收線或者絲線關硬膜,并與巡回護士清點腦棉,縫針,紗布,頭皮夾等用物,遞鈦釘鈦條固定骨瓣,放置18 號硬膜外引流管絲線固定,縫合帽狀腱膜,并再次與巡回護士清點腦棉,縫針,紗布,頭皮夾,縫皮。⑩術畢整理用物,注意保護精密器械。
2.3.2 術中觀察要點及護理
協助醫生保護好精密器械,鏡頭模糊時,立即用鹽水紗布擦拭表面的血漬,再用70°的溫生理鹽水浸泡或用0.5%的碘伏擦拭鏡面,使手術醫生能更清晰地觀察術野情況,以利于手術的進展[3]。術中時刻注意器械放置的位置,防止器械掉落,鏡頭和纖維導光束(光纖)周圍不要放置尖銳的器械,比如刀片,縫針,注射器等,避免損壞。注意術中出血情況,遇見術中大出血不要驚慌,準備好雙極電凝,保持吸引器頭的通暢,大小合適的腦棉,明膠海綿,止血紗布等用物及時準確的傳遞。
2.3.3 術后整理精密器械的注意事項
內鏡鏡頭,纖維導光束(光纖)等精密器械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引起鏡頭及精密器械頭端的破損,器械護士在術后對所有器械進行預處理時,不要使用鹽水,用清水進行擦拭,精密器械輕拿輕放,鏡頭套上保護套后放入專用的精密器械框里,纖維導光束(光纖)不能彎折,應該順著器械框進行盤旋放置,其它器械也放入指定的器械框內,再由供應室老師把器械收回供應室進行清洗,消毒,低溫等離子滅菌。
神經內鏡輔助下顱內血腫清除手術是一種安全有效,創傷小的手術,術后并發癥少。由于此類手術在內鏡等精密儀器器械的輔助下進行的,存在準確的使用器械和正確的傳遞,嚴格無菌操作等問題,手術的成功與否與手術室護士的密切配合和儀器,器械是否正常有效地工作密切相關[4]。所以,術前充分準備,熟悉儀器設備,高效優質的手術配合是神經內鏡輔助顱內血腫清除手術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