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艷,任媛媛,張巍嵐
(1.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2.西安市中醫醫院,陜西 西安)
2019年12中旬以來,湖北武漢陸續發現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隨即蔓延全國及境外。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并命名為2019-nCoV,該病原感染所致的肺炎稱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國家衛生健康委將其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于中醫“瘟疫”的范疇[1]。
疫病的防控主要依靠管理傳染源、截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在疫病流行時,抵抗力低的人容易感受“疫氣”,成為易感者傳染源[2]。中醫早就認識到到疫病的傳播路徑,重視疫病的預防,如《素問·刺法論》說:“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恢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主張保持人體正氣的強盛以抵御病邪侵襲,同時注意不與病邪接觸,以避免染病[3]。《溫疫論》也提到“毒氣所鐘有厚薄也”,表明治療疫病不僅消除具體致病原,還要考慮人體內環境形成的易感性,所謂“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這“兩虛”中的一虛就是指人體內環境的某種易感性或曰助病性。提示我們重視人體正氣內在因素,扶助正氣以抵御外邪,未病先防,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理念。針灸作為中醫的精髓,在提升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以“治未病”的過程中獨樹一幟,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治未病”是在人體出現疾病先兆而未發展成疾病時,進行及時的干預和治療,阻止疾病的發生發展[4]。首見于《素問》[5]“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后《傷寒論》記載:“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強調疾病未傳變時,及時截斷其發展。經歷代醫家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后,治未病理念不斷完善,形成了以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為精髓的一系列理論[6]。針灸治未病源于中醫,一脈相承,早在《素問·刺熱》中便有針刺治未病的記載:“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7]。又有《靈樞·逆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縱觀古今,歷代醫家及現代醫學對“治未病”思想都尤為重視,在國際上被評為最先進最超前的預防醫學[8]。
人體是一個自組織系統,能夠通過系統內部多個組織、器官、系統的自我創生、自我組織、自我演化形成一個有序的穩態系統,當人體無法自我調節時就成為疾病狀態,針灸正是以人體這種自行組織能力為作用基礎防病保健[9,10]。針灸通過刺激穴位,通過雙向調節、整體調節等多種調節作用方式調整陰陽,以期達到“陰陽自和,病必自意”的狀態[11]。針灸治未病是以整體性調整為理論基礎,以雙向性調整為獨特優勢[12],使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
治未病理念根據《內經》中的描述可將疾病分為三種不同的狀態:未生、未盛和已衰,相應的針刺治未病包括三個階段:刺其未生、刺其未盛、刺其已衰。“早遏其路”是中醫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則,早期介入是針灸治未病的關鍵[13],針灸治療以防為先,以早為要。這與現代預防醫學的三級預防思想想及新冠肺炎等各類傳染病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的診療思路相一致[14]。
《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提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四時之氣的變化會對人體生理病理狀態造成一定影響,變化劇烈則導致各種流行病及疫病[18]。可見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界陰消陽長存在協調共振的規律,順應時令節氣是確保針灸臨床療效的內在原因之一[15,16]。針灸治未病的方法多樣,艾灸最適合順應時令節氣“治未病”,其中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是以“治未病”為指導,在三伏天陽氣最旺盛時治療,充分體現“時間醫學”的自然法則[17],是應用針灸方法結合時令節氣“治未病”的典型。
古典醫籍中對針灸防治“疫病”早有記載,如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提出:“凡人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明代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闡述:“艾葉……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針灸資生堂》中也載錄治療肺結核、痢疾的針灸治療疫病的內容。在2003年治療非典型肺炎[18]及流感病毒肺炎實驗研究[19]中,艾灸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療效。這些都提示針灸可以預防和治療傳染病,在傳染病的防治中起到了較好作用,讓本次新型冠狀病的防控有跡可循。
中國針灸學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針灸干預的指導意見 (第二版)》[20]中指出,對疑似病例的針灸干預目標,是激發人體的正氣和肺脾的臟器功能以去除疫邪,增強人體御邪能力;確診病例的針灸干預目標,是強化增加肺脾正氣,保護臟器減少損傷,截斷病勢;恢復期的針灸干預目標,是清除余毒,恢復元氣,促進臟器修復。由此可以看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針灸干預,始終強調顧護正氣,“扶助正氣”以驅除外邪,始終貫徹落實“治未病”理念中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
《內經》中也對疫病有所論述,可看作疫病防治的綱領。“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指出避邪氣的同時,要調神守神扶助正氣。《素問·刺法論》:“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闡明未感染的人,更要提升正氣,提高免疫力來抵御外邪“毒氣”的侵犯。可見,扶助正氣以提高免疫力抵御邪氣,是本次疫情防控中最基本最不可忽視的環節,也是防治包括疫病在內所有疾病的重要原則[21]。
針灸作為中醫的精髓,其“扶助正氣以抵御外邪”的治未病理論來源已久,且針灸具有作用方式以調為期,強調“陰陽自和”、治療范疇以防為先,重視“早遏其路” 、介入時機因時制宜,順應“時令節氣”的特點,及治療技術的多樣性、推廣操作的簡便性、綜合調理的優效性等優勢,在眾多防控疾病方法中獨居鰲頭[22]。針灸在以往各類流行病、傳染病的防治中,秉承“治未病”理念,強調鼓動正氣抵御外邪,發揮了重要的治療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在面對各類傳染病等重大疾病時,針灸能夠“扶助正氣”以抵御外邪,在臨床各類疾病防治工作中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