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廣西醫大開元埌東醫院 眼科,廣西 南寧 530028)
翼狀胬肉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眼部疾病,屬于結膜變性型病變[1]。隨著翼狀胬肉的病變發展,患者不僅外觀受到影響,其視力也會因此下降,還會對角膜產生牽拉壓迫作用,對局部淚膜產生透鏡作用,這些因素接而導致了角膜散光[2]。術后復發的翼狀胬肉具有極強的侵襲性,在再次切除后具有更高的復發率[3]。國內外大量學者對此病的發病機制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截止至今,學術界依然沒有一種公認的發病機制學說。本文對近些年來翼狀胬肉發病機制的研究及治療的現狀與進展進行綜述,以下為詳細內容。
1.1 紫外線照射。紫外線照射是翼狀胬肉形成的一大主要病因[4]。紫外線照射會對眼組織造成損傷,纖維細胞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發生變化,其內的變異彈性蛋白基因會呈顯性表達,導致變異的彈性蛋白快速增殖[5]。bowman膜以及角膜的淺層在光照過強時會發生變性,使角鞏膜緣逐漸增厚,從而導致淚膜變薄,在這種情況下,它的表面就會出現缺水缺氧的狀況,使得角膜的纖維血管不斷增生,新生血管接而產生。球結膜的新生血管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非常容易發生玻璃樣變性,從而對纖維細胞的代謝造成障礙,使膠原纖維產生變性、彈力纖維發生鈣化,而這些變異纖維則會干擾到體內正常纖維,最后導致翼狀胬肉生成。
1.2 角膜緣干細胞缺乏。眼表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分別為角鞏膜緣、角膜以及結膜[6]。角膜緣干細胞具有高增殖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結膜上皮細胞的入侵可以被其抑制,同時結膜血管的長入也能被其阻止[7]。但是在角膜緣被破壞之后,其干細胞的增殖能力會隨之衰減,嚴重者甚至會喪失增殖能力,從而使得結膜上皮細胞的入侵與結膜血管的長入難以被其壓制,最終形成翼狀胬肉。
1.3 細胞的凋亡。在我們的普遍認知當中,翼狀胬肉是一種變異的結膜組織,但近期的研究結果表明,翼狀胬肉有可能是由細胞在生長過程中結構發生紊亂而形成的[8]。上皮組織為了維持內環境的穩定,需要執行嚴格的細胞增殖和細胞凋亡程序[9]。有研究表明,bcl2、Bcl-2相關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以及P53在翼狀胬肉組織中的上皮層基底細胞得到了顯著表達,而正常結膜組織中未發現此類表達[10]。當bax表達過度時,bax的產物會與bcl-2產物結合,對細胞凋亡、繁殖起到了促進作用,使移植細胞凋亡。在bcl-2與bax基因的轉錄中,P53腫瘤抑制基因起到了調控作用,且p53對bcl-2 的表達抑制,對bax的表達促進[12]。因此,由于正常組織細胞凋亡過程被破壞,凋亡與增值平衡被打破,從而導致結膜組織發生病變,形成了翼狀胬肉。
2.1 β射線放射治療。β射線能夠削減細胞的增殖能力,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防止翼狀胬肉術后再次復發[13]。但需要注意的是,β射線治療會有導致目盲的不良反應[14]。在臨床治療當中,需要注意照射的劑量與時間。
2.2 冷凍治療。借助低溫將翼狀胬肉細胞內的水分冰晶化,從而使細胞膜以及細胞核膜破裂,最終加速細胞壞死[15]。同時冷凍治療能有效對翼狀胬肉組織的新生血管進行破壞,翼狀胬肉組織因此萎縮,由此達成治療目的。
2.3 糖皮質激素治療。翼狀胬肉會被慢性炎癥引發,還會被慢性炎癥加重病情發展,而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以提高患者的抗炎能力,有效降低血管及細胞的炎癥反應,同時能抑制肉芽組織的成纖維細胞增生,降低粘連和瘢痕形成的幾率[16]。曲安奈德是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一種,廣泛應用于翼狀胬肉的臨床治療,有明顯的抗炎以及抗血管形成效果,患者吸收緩慢且藥物生效時間長,可以大幅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2.4 抗代謝藥物治療。絲裂霉素、5-氟尿嘧啶是常用的抗代謝藥物[17]。絲裂霉素的獲取方式是分離頭狀鏈霉菌發酵物濾液,能夠對成纖維細胞 DNA 復制與蛋白質合成產生抑制作用,阻止翼狀胬肉組織細胞的增殖,扼制翼狀胬肉復發[18]。但是絲裂霉素在治療過程中會凋亡正常細胞,減少組織內正常活性細胞,減緩組織的修復進展,同時還有可能發生角膜溶解和壞死。5-氟脲嘧啶是一種纖維組織抑制劑藥物,能夠對增生細胞產生毒性,削弱翼狀胬肉組織的增殖能力,使纖維組織萎縮,從而起到對翼狀胬肉的治療效果。
2.5 單純性翼狀胬肉手術切除。該治療手段在切除胬肉組織之后會損害角膜上皮,使角膜緣前層組織的完整結構遭到破壞,結膜上皮細胞失去抑制,得以快速增殖[19]。如果不及時進行修復,會使結膜上皮長入角膜,導致角膜上皮結膜化,最后使得翼狀胬肉復發。并且該治療無法使手術區的角膜緣正常功能在術后得到恢復,因此被早早淘汰。不過近些年來對單純性翼狀胬肉手術進行了有效改良,與為改良前相比,能夠顯著提高術后效果,降低復發率。
2.6 帶蒂結膜瓣轉移術。該治療手段需要將翼狀胬肉的病變組織完整切除,然后根據切除部位結膜缺損情況,將術眼健康結膜相應的帶蒂結膜瓣取出覆蓋在切除部位。這種治療方式操作簡便,結膜面易確定,對手術的完成十分有利,還能減小對患者造成的手術傷害[20]。具有快速成活特性的帶蒂結膜瓣在轉移后,也能有效的發揮作為屏障的作用,從而大大降低復發率。
2.7 羊膜移植術。羊膜移植術是翼狀胬肉治療中的常用一種治療方式。羊膜中的抗血管生成因子能顯著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抗炎因子能夠有效地緩解炎癥,并降低患者的疼痛感,還可以減少細胞外基質蛋白的沉積,削弱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能力,從而加快角膜上皮結構的恢復進展,可有效預防翼狀胬肉的復發。
2.8 自體結膜瓣移植。自體結膜瓣移植術可以加快角膜的修復進程,能夠防止結膜上皮組織在術后出現擴散現象,能有效形成屏障對角膜起到保護作用,從而減少翼狀胬肉的復發可能性。在切除手術完成后對患者進行結膜自體移植,不會使患者出現排斥反應,能夠加快眼部的術后恢復進展,極大地提升了手術的成功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眼部病情。
2.9 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能填補患者病變部位所缺失的干細胞,可以有效阻止病變組織和新生血管對角膜的入侵,能促進患者受損角膜緣干細胞的恢復,加快角膜表面屏障的重新構建,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的復發率,提高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翼狀胬肉具備多種發病因素,發病機制復雜。在臨床醫療當中,需針對不同發病因素的患者準備不同的治療手段,對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密切觀察,防止患者術后復發。從事眼科醫療的廣大同僚們也應當再接再厲,爭取早日探究明確翼狀胬肉的發病機制,找到良好有效的治療手段,減輕患者手術創傷及降低手術的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