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院(466600)范秋萍
蕁麻疹作為一種皮膚病,具有發病迅速,發作位置不固定,病情易反復的特點,患者往往會由于皮膚黏膜出現反應性增強或者小血管滲透性擴張的情況出現局部水腫,伴隨發燒、腹瀉等癥狀,難以完全治愈,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為了改善蕁麻疹患者的預后,需給予患者護理干預提高生活質量,現就護理干預在蕁麻疹患者中效果進行研究報道。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醫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蕁麻疹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試驗組給予強化護理干預,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18~50歲,平均(33.64±4.29)歲,試驗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19~49歲,平均(33.61±4.26)歲,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患者臨床確診為蕁麻疹,排除血液系統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患者,患者知情同意,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試驗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強化護理:①心理干預。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及時疏導,樹立治療的信心,提升治療依從性;②環境護理。對患者病房護理,注意通風,定期消毒,控制適宜溫濕度,去除可能造成蕁麻疹的過敏源,保證患者的居住環境舒適安靜;③病情護理。著重對出現蕁麻疹部位護理,避免患者長期處于陽光曝曬,洗澡水溫度適宜,避免過熱過涼,盡量穿柔軟棉質衣物,盡量不要抓撓皮膚;④飲食護理。注意患者合理飲食,禁食油膩辛辣食物,膳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多食用維生素豐富食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瘙癢消失時間和整體治療時間;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采用SF-36評分。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以率(%)和(±s)表示,采用X2和t 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瘙癢消失時間和整體治療時間 對照組瘙癢消失時間(10.82±2.03)d,整體治療時間(15.39±3.46)d,試驗組瘙癢消失時間(7.98±1.95)d,整體治療時間(13.05±2.99)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SF-36評分改善情況護理前,兩組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試驗組SF-36評分(88.73±6.71)高于對照組(83.91±6.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蕁麻疹患者病情易反復,造成患者較大的心理壓力,同時蕁麻疹發作時間多見于夜間,出現的刺痛感、瘙癢感導致患者難以入睡,患者的免疫力下降,進一步加重病情,生理心理的雙重不適造成的惡性循環不利于康復[2]。在進行臨床治療的同時給予強化護理,為患者營造舒適的治療環境,提升生理舒適度,改善睡眠質量,對患者做好皮膚衛生管理,控制生活中的過敏源,減少疾病的復發,給予心理指導,減輕心理壓力,提高治療自信心,通過飲食干預,補充營養,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綜合提高蕁麻疹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結果表明,經強化護理后,患者的瘙癢消失得更快,整體治療時間更短,生活質量更高(P <0.05)。蕁麻疹疾病不會危及生命,但是患者在反復發作和身體體表病變中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不利于疾病的康復,常規的護理對于患者的效果有限,不能有效、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負擔,而通過給予患者強化護理,去除動物皮毛、花粉等可能誘發疾病的因素,注意日常用水的溫度和衣物的柔軟度,加快康復,患者的瘙癢時間更短,疾病更快恢復,給予環境和飲食護理,改善睡眠質量,增強體質,有利于改善生活質量[3]。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能改善蕁麻疹患者出現的瘙癢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