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文
(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山東 德州)
目前,由于產婦初產年齡過大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很多孕婦多會出現產后出血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產后的恢復,嚴重者甚至會引發患者死亡?,F在的醫療水平尚不能夠預測產后出血的出現,因此,容易耽誤救治,影響患者預后[1]。為尋找產后出血的原因,更好地進行預防性治療,現對我院收治的產婦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患者產后出血產生的原因并進行防治,臨床療效明顯,詳細內容如下。
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來我院進行生產的3131例產婦病歷資料,包括2107例自然分娩,1024例剖宮產。全部患者年齡分布在24~46歲,平均29.6歲。其中,45例產婦產后發生了出血,年齡為26~45歲,平均25.7歲。在全部出血的產婦中,18例進行剖宮產,27例為自然分娩,產婦的平均孕周為38.1周。
產后出血是指產婦娩出胎兒后,從產道涌出血液,有時出血量過大,引發失血性休克、嚴重貧血的一種疾病。①對于自然生產的產婦來講,胎兒娩出后產道會涌出血液,可依據血量、血色來判斷其出血的原因。若產后出血量較大,血色鮮艷,應判斷為軟產道損傷造成的出血[2];若血量較大,血色較暗則應考慮為胎盤粘連、殘留或子宮收縮力差造成的出血;若產道流血量少但患者貧血癥狀明顯,產道疼痛需確定患者是否存在陰道壁血腫;若產道流血量較大且流血時間較長則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若患者選擇剖宮產,胎盤全部取出后仍持續大面積出血,此類情況應判斷為產后出血。②若產婦在生產后出現脈搏變快、頭暈、面色蒼白、體溫下降、血壓驟然下降的情況則應考慮為嚴重性貧血或失血性休克[3]。
需對產婦產后出血量的情況有一個準確的認識。胎兒娩出后和胎盤娩出后是產后出血比較易發的兩個時期,需認真記錄2個時期前后的出血量。剖宮產產婦的出血量計算比較方便,對于自然生產的產婦,胎盤娩出前可根據容積進行計算,娩出后則稱重計算。明確出血原因并進行治療:①確診后進行留置導尿管,排空尿液處理,減少充盈的膀胱對子宮的擠壓,并間接通過尿量掌握出血量的情況;②進行供氧治療;③應用縮宮劑,進行子宮按摩:靜脈注射10 U縮宮素或肌注20 U,或10 U縮宮素與250 mL的10%葡萄糖液聯合使用,必要時可局部用藥,同時,根據患者的情況從上向下對其腹部進行按摩,促進胎兒和胎盤的娩出,并鼓勵患者令其保持放松,配合醫務人員工作;④口服米索前列醇200~600 μg;⑤使用止血藥、鈣劑、抗生素。若仍無療效可進行宮腔紗條填塞、子宮壓縮縫合法、子宮動脈結扎等治療,一般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若仍無效,需進行輸血抗休克和切除子宮的處理,以保證產婦存活。
顯效:用藥1/4 h內患者癥狀明顯減輕,產后出血量 <50 mL;有效:用藥半小時內產婦癥狀減輕,出血量超過50 mL但不超過100 mL;無效:給藥后1 h內患者癥狀無緩解或加重,出血量>300 mL。
本次研究中共有3131個產婦,共有45人出現產后出血,占總人數的1.4%,出血產婦中,有18例進行剖宮產,占剖宮產(1024例)總人數的1.8%,平均出血量為1322.36 mL;27例自然分娩的產婦出現產后出血,占自然分娩總人數(2107例)的1.3%,產后平均出血量665.41 mL。因此,自然分娩產后出血量要遠小于剖宮產產后出血量,且剖宮產產后出血率也高于自然分娩產后出血率,因此,自然分娩比剖宮產更安全。
子宮收縮無力、胎盤、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是產后出血的主要誘發原因。產后出血量大,導致不良預后又多是由子宮收縮力低下、胎盤粘連或發育不當造成的[4]。由于胎兒過大、宮縮較大,生產時間的縮短造成子宮收縮肌彈性變差,收縮力下降,造成產后出血;患者有多次人流史和生產史,存在胎盤粘連,胎盤先天發育不良,當再次進行分娩時,因生產過程過快或胎兒太大、助產不及時很容易造成產道撕裂,造成患者產后出血,若血管過大,則出血量過大,不易止血,引發急危癥候。若患者患有容易引發凝血障礙的妊娠期并發癥,導致出現DIC,患者出血后產后及不易控制出血情況,引發失血性休克。部分不適合進行自然生產的患者多進行剖宮產,但由于產婦心理因素的影響,很多產婦多進行剖宮產,造成了剖宮產技術的濫用,但剖宮產產后出血率要比自然生產的產后出血率高[5],因此,臨床上應嚴格掌握剖宮產適應證,盡可能為患者選擇最優生產方式。
子宮收縮力量不夠是造成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因此,針對此類問題,解決產后出血問題就要令產婦在生產時提高子宮收縮力。每個患者的生產過程是相似的,而生產過程中也無需產婦全程用力進行。一些產婦由于對生產流程不了解,全程用力造成過早脫力,無法堅持生產全程,轉為剖宮產生產。因此,在每個產婦生產前對其進行產前健康教育,令其熟悉生產流程,并特別指出生產過程中產婦需要配合的事項,令其提前做好準備;進行產前調理,叮囑產婦保持心情愉悅、保證睡眠和適當的運動,生產前攝入必要的營養,以最佳狀態迎接生產。對于存在妊娠并發癥的患者,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生產方式,對于并發癥應進行對癥處理,盡可能在產前治愈或控制疾病,保證病情平穩,避免產后出血的出現。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鎮靜劑、解痙藥的用量,避免引發產程延長和子宮收縮力下降,減少產后出血的出現。對于生產時存在妊娠期并發癥和胎盤等高危因素的產婦需要特別注意,注意觀察其生產時病情變化[6],準備好急救藥品,避免產后出血。
除對存在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產婦進行預防性干預外,還應在產程過程中出血時進行合理治療。傳統治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產后出血,避免病情再次進展。但是,若進行治療后產婦產后出血量仍高于正常值,則需進行其他治療。若出血量超過2000 mL,急需進行搶救。搶救除進行必要的止血治療外,還需尋找出血原因,從根源上進行救治。一般來講,這類大出血的原因多為子宮收縮力差和胎盤粘連。對于生產過程中出現子宮收縮力差的產婦,可應用縮宮素來改善這種情況,提升子宮收縮力。對于存在胎盤粘連的產婦,首先,醫務人員應檢查并確定其是否是此原因引起的產后出血,確診后對其胎盤進行剝離,并將胎盤清除干凈,而后對出血量較多的部位進行縫合,達到止血的目的[7]。
目前,由于產婦初產年齡過大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很多孕婦多會出現產后出血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產后的恢復,嚴重者甚至會引發患者死亡。因此,分析疾病產生的原因,提早做好準備,對于產后出血的治療是非常關鍵的。本次研究通過分析患者產后出血的原因發現,子宮收縮力低下是造成其出血的主要原因[8]。自然分娩和剖宮產相比產后出血量更不易測量,因此,往往因為測量問題延誤了最佳搶救時間。此時,便需要通過觀測產后休克指數來判斷產婦是否存在產后出血及是否需要進行救治,為后續治療做準備。此次回顧性分析能夠明確產后出血的病因,并對其進行針對性防治,能夠為后續救治提供借鑒性意見,這種模式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