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波,王思敏,桂高飛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簡稱膝骨關節炎,是一種以局灶性關節軟骨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慢性關節疾病,又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病等,多見于4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臨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上下樓梯痛、伴隨坐起立行時膝部的酸痛不適,膝關節腫脹、膝關節彈響,發冷也是主要癥狀。KOA在全球老年人群發病率高達75.7%,致殘率高達53.0%[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愈加嚴重,膝骨關節炎也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女性占大多數。膝骨關節炎的臨床治療主要分為早中期的對癥治療和晚期的手術治療。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膝骨關節炎的臨床治療中,常規西醫藥物治療的療效較差,且患者容易復發[2]。而中醫的針灸療法操作簡單易行,副作用少,因此常作為膝骨關節炎的輔助療法且備受患者青睞。因此,本研究采取在常規西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電針配合功能訓練療法,探究電針足少陽經穴配合功能訓練對膝骨關節炎的療效,以期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KOA患者共120例,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3]。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膝骨痹的辨證分型,辨證為肝腎不足、風寒濕痹阻證[4]。納入標準:符合膝骨關節炎中西醫診斷標準的患者;年齡范圍40~75 歲; 臨床分期為早期和中期[5];原發性膝骨關節炎患者;無嚴重心肺及肝腎功能障礙者;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伴有膝關節周圍肌無力以及具有行走功能障礙。排除標準:由骨髓炎、骨腫瘤及骨結核引起的骨關節炎;重度膝關節腫脹;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以及其他重大疾病者;非膝關節疾病導致的下肢功能障礙者;類風濕性關節炎;惡性腫瘤或膝關節局部良性腫瘤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者;長期或近期內服用其他藥物影響研究的治療者。12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信東生技股份有限公司,B14201183541),50 mg,3次/d;此外日常行常規功能訓練,包括膝關節功能鍛煉,維持膝關節穩定性及活動度,按照患者的個體差異予以不同強度的手法治療,從而避免醫源性損傷[6]。①坐位練習:選擇端坐姿態,兩小腿前后交替擺動,下肢伸直并勾起腳尖。②站立練習:患者站立,雙腳分開,軀干保持正直,進行屈膝、屈胯、站立、坐立的交替運動。③仰臥位練習:取仰臥位,交替屈曲下肢,雙下肢抬離床面;將雙腿向空中抬起做踩空狀,交替屈曲,一次動作用時3~5s,每組至少重復10次,每日至少鍛煉5組。④側臥位練習:取側臥位,雙下肢置于胸前交替屈曲,一側屈曲于胸前,另一側向后繃直,保持5~10s,交替運動。⑤俯臥位練習:床上取俯臥位,護理人幫助患者進行雙小腿交替式后屈運動,足跟向上盡量朝臀部運動。以上功能鍛煉每日1次,每項練習至少重復5次。功能訓練進行10d后可將每日練習次數與每次重復每個動作增加1~2次。根據患者年齡、體質、膝關節患病程度等情況,逐步加強訓練。康復訓練每日訓練1次,10d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3 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電針足少陽經穴進行治療。參考十二五規劃教材《針灸治療學》和國標《腧穴名稱與定位》[7-8],取足少陽經穴中的陽陵泉、膝陽關?;颊呷∽换蜓雠P屈膝90°,穴位消毒后,行常規針刺,并采取陽陵泉、膝陽關穴位分正負極連接電針儀(長城牌KWD-808 I電針儀),脈沖選擇疏密波,頻率 4 Hz/20 Hz ,強度 1~2 mA,強度標準為在患者能夠忍受的前提下,局部有麻脹感或者肌肉呈明顯收縮狀態,每次治療30min,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進行3個療程治療[9]。
1.3 評定標準 ①療效評估: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療效相關標準評估治療效果[10]?;颊呓涍^治療后,膝關節疼痛緩解,功能恢復正常為臨床控制,患者關節活動狀況基本恢復,膝關節疼痛、僵硬現象有效緩解或基本消失為顯著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好轉為有效,患者膝關節癥狀未緩解,功能未顯著恢復,甚至加重為無效??傆行?(臨床控制例數+顯著有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法疼痛評分分值為 0~10 分,評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評價標準:0分:無痛;3分以下:輕微疼痛,可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可忍受;7~10分:強烈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影響睡眠[11]。③ Lysholm 膝關節評分:應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評估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12]。主要對患者日常運動功能、膝關節癥狀進行量化評價,其包括支撐、絞鎖、不穩定、疼痛、跛行、腫脹、下蹲、上下樓梯等8個評分標準,分數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④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調查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survey scale,WOMAC)評分:應用WOMAC評分評估膝關節疼痛、僵硬與關節功能程度[13],共計24個項目,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膝關節癥狀越嚴重。⑤關節活動度量表(range of motion,ROM)評分:應用ROM評分評估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活動范圍改善情況[14],共計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膝關節活動度越高。⑥不良反應: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惡心嘔吐、皮膚過敏或其他等不良反應以及是否出現復發等情況。

2.1 2組治療效果評估 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效果評估 例(%)
2.2 2組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1至3個療程后,2組 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呈明顯下降趨勢(均P<0.05),且治療后各時間點觀察組 VAS 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均顯著降低(均P<0.05)。見表3。
2.3 2組患者膝關節功能各項指標比較 治療1至3個療程后,2組患者的Lysholm 與ROM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顯著升高(均P<0.05),且治療后各時間點觀察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2組患者的WOMAC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顯著降低(均P<0.05),且治療后各時間點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6。
2.4 不良反應 整個治療過程中共發現不良反應9例,其中惡心嘔吐患者2例,腹瀉患者4例,輕微皮膚過敏患者3例,總發生率為7.5%(9/120)。所有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經過處理后癥狀均消失,未影響下一步治療。
膝關節是人體中重要的關節之一,而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群體中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傳統中醫將膝骨關節炎歸屬于“痹癥”“痿證”,《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15],其發病因素在正氣虛弱,且年老體虛,氣血漸弱,肝腎漸虧,加之關節勞損,風寒濕邪侵襲,致骨脈痹阻,經絡瘀滯,不通則痛。因此,治療應以舒筋通絡、壯骨通痹為主。陽陵泉又名筋會、陽陵、陽之陵泉,是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屬八會穴之筋會,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臏腫痛,腳氣,脅肋痛等;有研究發現溫針灸配合功能鍛煉可顯著提高早期膝骨關節炎患的膝關節功能,并有效緩解膝部疼痛[16]。膝陽關,別名寒府、陽陵、關陵,屬足少陽膽經,主治膝腫痛,腘筋攣急,小腿麻木,膝關節炎,下肢癱瘓等;王曉磊等[17]采用針刺膝陽關、曲泉治療56例膝骨關節炎患者,取得了滿意療效。此外,根據中醫“動靜結合”理論,對膝關節進行功能鍛煉可疏通氣血、消腫止痛,利于關節功能恢復、防止肌肉萎縮[18]。有學者發現在膝骨關節炎康復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功能訓練能夠顯著緩解膝關節癥狀,提高關節活動度,顯著改善了關節的僵硬狀況[19-20]。每日堅持完成進行功能鍛煉,能夠顯著提高下肢肌群肌力,改善關節力量及耐力,并顯著擴大膝關節活動程度,促進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對膝骨關節炎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表3 2組VAS評分治療前后各時間點比較 分,

表4 2組Lysholm評分治療前后各時間點比較 分,

表5 2組WOMAC評分治療前后各時間點比較 分,

表6 2組患者ROM評分治療前后各時間點比較 分,
本次研究采用的電針治療不但利用針刺加速體內血液循環,治療并減輕患者病情;電針治療還可以刺激患者大腦神經,對病痛的緩解起著積極作用[21];表明電針治療與功能訓練相結合可顯著提高患者關節活動范圍,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并有效緩解疼痛,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控制,患者的滿意度顯著提高。本次研究采用電針足少陽經穴配合功能訓練治療膝骨關節炎,三個療程結束后,患者癥狀大幅好轉,患者的VAS評分顯著降低,且隨著療程增多,差異越顯著,說明此療法顯著緩解了患者疼痛; Lysholm 膝關節評分作為評估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顯著升高,表明患者日常運動功能逐漸恢復、膝關節癥狀逐步好轉。作為評估患者膝關節活動范圍的ROM評分同樣顯著升高,說明患者的膝關節活動程度大幅提高;用來評估膝關節疼痛、僵硬與關節功能程度的WOMAC評分同樣顯著降低,表明患者的膝關節癥狀大大減輕。隨著療程進行,患者的VAS評分,Lysholm 膝關節評分, ROM評分,WOMAC評分均出現顯著性差異,3個療程后,患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癥狀全部好轉。在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但120例中只出現了9例,整體發生率為7.5%,表明電針足少陽經穴配合功能訓練療法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可作為臨床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輔助方案。
綜上所述,電針足少陽經穴配合功能訓練療法可作為膝骨關節炎的臨床治療方案,對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緩解疼痛,減少副作用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但本研究僅限于治療前后效果,未對參與研究的患者進行長期隨訪,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