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人民醫院(519000)朱玲
分娩是一種特殊而復雜的生理活動,產婦需要面臨強烈的疼痛和巨大的壓力。在分娩過程中,為了方便觀察胎心、胎位、產程以及接生,產婦一般取仰臥位,這也是常規分娩方式。該體位的缺陷是使骨盆可塑性受限,增加了胎兒下降阻力,導致產程延長,還可能引起低血壓綜合征、胎兒宮內外窒息、會陰側切與難產等[1]。為了提高初產婦的分娩質量,我院產科應用了自由體位分娩,觀察其對于分娩結局的影響,現詳細報道如下。
1.1 基線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間在我院產科分娩的126例初產婦,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為63例。對照組年齡20~38歲,平均(26.37±2.34)歲;孕周37~42周,平均(39.52±1.14)周。研究組年齡21~39歲,平均(26.41±2.37)歲;孕周37~42周,平均(39.55±1.16)周。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呈均衡分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分娩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用傳統仰臥位,在進入第一產程后,除了進食、如廁以外,產婦均取平臥、側臥交替,等到宮口開8~9cm,助產士送產婦入產房,產婦在產床上取膀胱截石位,直到胎兒娩出。研究組產婦選擇自由體位,在第一產程可蹲、坐、跪、站、趴、行走、抱膝、側臥、半坐臥、上下樓梯等,選擇自己舒適的體位自由活動;在進入第二產程后,產婦仍然可以根據喜好或舒適度選擇自由體位,但是建議最好在蹲位、坐位、臥位、站位間選擇適合自己的體位。①蹲位:產婦雙腳分開,蹲在產床上,助產護士在旁穩定產婦身體。此體位適合于枕后位、枕橫位、胎頭較大、胎頭位置高的產婦。②坐位:產婦手扶扶手,腳踩支架,坐在產床中間。此體位需注意靠坐的穩定性,適合于產程進展緩慢的產婦。③臥位:產婦可選擇臥位的坡度,也可選擇側臥位,但需膝部盡量彎曲,臀部盡量突出,用腳架支撐住身子,還需保障下肢血液循環良好。此體位適合于枕后位、產程進展慢的產婦。④站位:產婦手扶扶手,站立于床尾。此體位適合于產程進展緩慢或停滯、宮縮減弱或間隙期變長的產婦。在選擇好體位后,助產士對產婦外陰進行消毒,并且密切監測生命體征,指導產婦屏氣用力,直到胎頭撥露,可下肢分開以半臥姿勢接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與總產程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比兩組產婦的數據,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 對照組產婦自然分娩3 7例,自然分娩率為58.73%(37/63);研究組產婦自然分娩48例,自然分娩率為76.19%(48/63)。經過對比,X2=4.375,P<0.05,研究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2.2 比較兩組產婦的總產程時間 對照組產婦的總產程為(682.57±64.81)min,研究組為(534.26±49.10)min,對比可得,t=7.614,P<0.05,研究組產婦的總產程時間顯著比對照組短。
分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理過程,產婦會發生一系列應激反應,使身心承受巨大的壓力,而且直接影響分娩結局和胎兒安全。常規分娩體位以仰臥位為主,長時間保持相同體位易導致肢體麻木,導致產力下降,產程延長。而且傳統體位易擠壓腹部血管,使胎兒得不到足夠的血氧供給。而自由體位分娩是指產婦選擇自然、舒適、喜歡的姿勢進行分娩,產婦可以蹲、坐、跪、行、臥、站,而不用拘泥于某種固定的姿勢或者體位。
研究發現,在第一產程選擇自由體位,有助于胎頭位置與產婦的骨盆適應,使胎頭在骨盆內順產軸而下,從而促進胎先露下降,加快產程進展。在第二產程選擇自由體位,可減輕疼痛或不適感,有助于增強肌肉收縮力,保持體力,提高產力。產婦不受身體拘束,更容易屏氣用力,協助胎頭下降,而且可以均勻用力,減少體力消耗,避免宮頸裂傷[2]。
從分娩結局來看,研究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更高,總產程時間較短,且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自由體位分娩可加快分娩進程,促進自然分娩,是一種高效、安全的分娩方式,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