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開封市中心醫院(475000)段廣廷 張鐳
聲門型喉癌是指原發于聲帶的惡性腫瘤,是喉癌中較為常見的類型,且患病早期均伴有較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發音帶有疲倦感、聲音嘶啞或者呼吸困難等現象,因此早期病情容易被發現[1]。該病病因尚未明確,有資料指出,該病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而成,如過度飲酒、吸煙、空氣污染、并度感染等,且其發病率較高,可占耳鼻喉科惡性腫瘤10%~40%[2]。目前,臨床上常采取手術保守治療,對病灶實行完全清除的情況下盡量保留患者的聲帶、呼吸及吞咽等功能,而傳統的切開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創傷較大,且術后引發較多并發癥,進而影響其術后的康復效果。伴隨我國醫療的不斷發展,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逐漸已被臨床廣泛運用,但該種手術方式對鼻腔咽喉部位病變的治療報道較少[3]。因此本研究針對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實施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取得良好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76例,將其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3例;年齡40~76歲,平均(54.63±4.31)歲。觀察組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43~73歲,平均(55.41±5.01)歲。比較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性別及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新編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4]中對早期聲門型喉癌的診斷標準;②均接受頸部超聲或者CT檢查顯示未有轉移現象;③預計生存期≥3個月;④均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心肺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②伴有其他惡性腫瘤者;③藥物過敏者;④具有咽喉部位手術史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喉裂開手術治療,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全身麻醉,取患者頸部正中位置,呈T形進行切口,并使用手術器械將頸部皮下組織順次進行分離,同時需避免觸及甲狀腺峽部,切開會厭兩側并分離,將甲狀軟骨板切開并完全暴露咽喉腔,在直視下對腫瘤的位置及大小進行查看,需沿病灶邊緣0.5cm對其進行切除并燒灼,同樣在保證病灶全清除且保留足夠的邊緣情況下,進行喉創面縫合。術后需按照常規抗感染進行治療,并禁聲2周時間。觀察組患者實施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使用CoblatorⅡ等離子體手術系統(美國Arthrocare公司生產),手術內窺鏡及配套顯示系統(美國Carl-Zeiss公司生產),與支掌喉鏡及手術器械(德國Carl-Storz公司生產)。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并實施全麻,協助其取仰臥位,放置可調節式掌喉鏡使其聲門充分暴露,同時調整好顯微鏡并有效進行探查聲門內的病灶,使用纖維鉗將病灶提起,使用低溫等離子刀頭對病灶進行清除,消融范圍應在緊貼聲帶的情況下擴大至病灶周圍4cm左右,消融功率設置為8W,其次止血功率設置為4W,并在消融過程中做好保護聲帶。在病灶完全切除后,在其安全邊緣范圍內取病灶組織并進行病理檢測,以保證在聲帶的安全邊緣的病灶已完全清除,且癌細胞顯示陰性,若結果相反需進一步擴大范圍進行清除。術后需按照常規抗感染進行治療,并禁聲2周時間。
1.4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進行比較,包含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疼痛程度及黏膜恢復程度。采取視覺模擬評分法對術后疼痛進行評分,分值為0~10分,分值高低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采取5等級評分法對兩組患者術后黏膜程度進行評分,1分為術后7d后偽膜脫落,且黏膜光滑;2分為術后14d內偽膜脫落;3分為術后21d內偽膜脫落;4分為28d內偽膜脫落;5分為28d后偽膜脫落。同時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及住院時間。②HNR水平:采取德國XION噪音學對兩組患者手術前、術后1周的HNR(諧噪比)水平進行評分,測試時患者需在安靜的環境內,噪音<45dBA,進行持續3s以上發音a,并進行記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 觀察組患者V S A評分(2.2 5±0.4 5)及黏膜恢復程度評分(2.2 5±0.6 3)均較對照組的(4.01±0.55)分、(3.74±0.40)分低,且手術時間(12.30±2.03)min及住院時間(8.0 1±2.7 1)d均較對照組(99.85±11.16)min、(15.58±3.65)d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HNR水平 兩組患者術前HN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HNR水平改善程度(24.41±3.25)高于對照組(21.63±3.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聲門型喉癌目前在喉癌中占比高達65%,該類疾病在早期就有較明顯的臨床癥狀,如發音帶有疲倦感、聲音嘶啞或者呼吸困難等現象,故較容易被發現,且患者發現疾病期間病理分化程度較高,具有發展緩慢等特點[5]。臨床針對早期聲門型喉癌治療主要以保留發聲、吞咽及呼吸等生理功能為主,對其病灶進行完全清楚,但傳統喉裂開手術需在對患者器官切開后進行病灶清除,不僅創傷大,且術后并發癥較多,同時患者術后發聲功能恢復較慢[6]。因此,選擇合理科學且有效的手術方式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手術對患者帶來的創傷,改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相比對照組短,且疼痛程度及黏膜程度均輕于對照組,術后NHR水平比對照組高。由此證實,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在縮短手術治療情況下,還能夠對病灶進行完全清除,同時減少手術給予患者的創傷,提高NHR,進而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提早恢復。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目前已廣泛用于鼻咽喉部位等良性病變治療中,其主要是以電化學為基礎,通過雙極射頻能力有效將射頻刀頭與機體組織中的電解液,順利轉變為帶電粒子的等離子體薄層,可將組織中的細胞分子進行分解,以促使組織呈現脫落、壞死。同時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與傳統的喉裂開手術大不相同,該術式是通過電壓進行調制射頻控制,且輸出能力較低,手術操作簡單快捷,消融刀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彎曲,溫度可控制在40℃~70℃內,不會對周圍組織造成過多傷害,術后出血量較少,安全性較高;其次,手術視野清晰,可同時完成切割后止血,并進行吸引等操作,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患者術后創面較小,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感,且一定程度上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以促進其聲帶恢復,提高治療效果且縮短住院時間。
總之,將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運用于早期聲門型喉癌患者中,可減少術后創傷及疼痛程度,進而改善黏膜恢復程度,且有效縮短其康復時間,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