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睢縣中醫院(476900)王文忠
原發性肝癌(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arcinoma,HCC)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近年老年HCC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肝癌以手術治療為主,老年患者因抵抗力差、心肝腎功能減退等原因,不推薦手術治療。肝動脈栓塞化療(Transe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fion,TACE)是近年來HCC廣泛應用的微創治療方式。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術通過增高局部溫度,促使腫瘤細胞凝固性壞死,能達到消除腫瘤細胞的目的。本研究選取我院74例老年HCC患者,以分析TACE術+CT引導下RFA術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9月~2019年2月74例老年HCC患者,依照手術方法不同分組,各37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60~70歲,平均(65.38±2.29)歲,腫瘤直徑:9例<5cm,6cm<21例<9cm,7例>10cm;觀察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62~71歲,平均(66.29±2.07)歲,腫瘤直徑:7例<5cm,6cm<22例<9cm,8例>10cm;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兩組性別、年齡、腫瘤直徑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診斷為原發性肝癌;年齡≥60歲;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免疫抑制或嚴重骨髓抑制者;TACE及RFA術禁忌證者。
1.3 方法
1.3.1 TACE術 行右側股動脈穿刺置管,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AS,GE INNOVA 3100)下行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明確腫瘤供血動脈并插管,配合DAS造影明確病灶碘油沉積情況,灌注奧沙利鉑70mg,吡柔比星20mg,混合吡喃阿霉素50mg,碘化油20ml,并緩解注注入供血動脈,完畢后撤管,包扎壓迫穿刺口。術后行保肝、抗腫瘤治療。
1.3.2 TACE術+CT引導下RFA術 TACE術后5d,觀察組患者行CT引導下RFA術,用韓國STAR MED RFA,術前1h肌內注射安定10mg,特殊情況下肌注哌替丁針90mg鎮痛;監測生命體征并連接儀器,取仰臥,于患者大腿根部粘貼電極片,行CT檢查,明確穿刺點、進針方向、角度、深度,局麻穿刺處,于腫瘤正中心位置刺入RFA針,參考CT檢測的腫瘤體積,擴展消融針,實施消融治療。若腫瘤較大,可調整消融電極位置,行多點重疊消融。
1.4 觀察指標 ①兩組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血清甲胎蛋(AFP)水平。②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兩組腫瘤體積。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AFP水平 治療前觀察組血清AFP水平為(1543.27±361.71)μg/L,對照組為(1342.76±297.84)μg/L,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血清A F P水平為(269.73±81.59)μg/L,對照組為(574.16±104.39)μg/L。治療后觀察組血清AF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
2.2 腫瘤體積 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腫瘤體積為(72.49±7.05)cm3,對照組為(98.64±6.27)cm3。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腫瘤體積小于對照組(P<0.05)。
TACE術通過阻斷老年HCC的血供、局部緩慢釋放化學治療藥物,能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促使腫瘤缺血性壞死,但栓塞后,在缺氧環境下未被殺死的癌細胞會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并形成側枝血管,導致腫瘤復發、轉移;且難以保證乏血肝癌的治療效果[1][2]。CT引導下RFA術是在CT掃描基礎上,通過數字重建,能將平面圖像構建為立體圖,用于HCC患者定位,能清晰地顯示病灶位置、形狀、大小、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從而為RFA術提供進針部位、角度、深度等數據參考,且還能在治療過程中隨機調整進針方向、深度,以在最大限度保護鄰近組織下消滅腫瘤細胞。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清AFP水平低于對照組,腫瘤體積小于對照組(P<0.05),說明TACE術+CT引導下RFA術能縮小老年HCC患者腫瘤體積,改善血清AFP水平。
綜上所述,TACE術+CT引導下RFA術治療老年HCC,能縮小患者腫瘤體積,改善血清AFP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