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召縣人民醫院(474650)楊森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77例C型肱骨髁間骨折患者,其中男57例,女20例,年齡18~46歲,平均(27.95±4.98)歲。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均實施尺骨鷹嘴截骨入路雙鋼板內固定術治療,仰臥位,常規麻醉,上氣囊止血帶,患肢固定于患側胸前,經肘后正中做15cm左右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游離皮瓣至內外側踝,橡皮條牽引保護下游離尺神經,近端至肱骨內外上髁,遠端至尺骨鷹嘴,距鷹嘴尖0.5cm位置鉆2孔,縱穿尺骨鷹嘴,克氏針復位、固定,距尺骨鷹嘴2cm位置“V”形截骨,近端掀起截下的鷹嘴與肱三頭肌,肱骨遠端顯露后,克氏針預固定復位滿意的踝間骨折,注意維持滑車寬度,復位踝上骨折,一塊鎖定鋼板置于肱骨內側髁嵴上,另一塊置于肱骨遠端后外側,平行放置,復位截斷的鷹嘴,雙克氏針加鋼絲張力帶固定,檢查鋼板與尺神經關系,若發現兩者摩擦或尺神經張力較大,則前置尺神經,充分止血,關閉切口,置管引流,術后48h拔管,指導患者對肘關節進行主動鍛煉。
1.3 觀察指標 ①隨訪1年統計骨折愈合時間。骨折愈合以局部活動無異常、無壓痛及叩擊痛、X線提示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為參考標準。②末次隨訪時以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系統(MEPS)評定肘關節功能,分為優(>80分)、良(70~80分)、差(<60分)三級,優、良之和為優良率。③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77例C型肱骨髁間骨折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①骨折愈合時間3~6月,平均(3.06±0.03)個月。②肘關節功能優50例,良26例,差1例,優良率為98.70%(76/77)。③1例C2型骨折患者術后發生異位骨化,手術取出骨化部分后肘關節功能恢復,3例C3型骨折患者關節軟骨破壞,無遲發型神經炎、骨折不愈合、關節腔感染等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5.19%(4/77)。
成人C型肱骨髁間骨折涉及關節面,骨折移位明顯,臨床多給予外科手術治療,以恢復關節面平整,重建內外側柱及滑車構成三角,促進肘關節功能恢復。①手術入路:手術入路是影響肱骨髁間骨折術后關節功能恢復重要因素。尺骨鷹嘴截骨入路雙鋼板內固定經肘后正中做切口,可避免損傷肱骨遠端神經、血管,且去除了肱三頭肌、尺骨近端,能良好顯露肱骨遠端關節面,保證整個肱骨遠端與髁間視野,同時保存了機械裝置連續性,對術后早期關節功能鍛煉有益。此外,本研究在尺骨鷹嘴截骨時應用“V”形截骨,尖端指向遠端,有利于術后截骨愈合,并選取距鷹嘴尖2cm位置截骨,此位置關節面較窄,位于滑車溝裸露區,能減少對鷹嘴損傷。值得注意的是,鷹嘴截骨前,應先顯露并保護尺神經,手術操作過程中應減少對尺神經牽拉,閉合傷口前,若發現神經張力較大,為預防遲發型尺神經炎發生,應實施尺神經前置術。②內固定選擇:C型肱骨髁間骨折內固定須保證三角每一邊足夠穩定,以支撐術后肘關節正常活動功能。螺釘、克氏針固定經濟性高,但固定效果欠佳,不利于骨折愈合及術后早期功能鍛煉。雙鋼板內固定可保證骨折端固定的穩定度、強度,避免骨折再移位的發生,且固定具有持續性,術后允許早期功能鍛煉。本研究以尺骨鷹嘴截骨入路雙鋼板內固定治療C型肱骨髁間骨折,結果顯示77例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平均(3.06±0.03)個月,肘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8.70%,與張勁松等[1]研究結論相符,提示該術式能恢復肘關節解剖學形態,促進肘關節功能恢復。同時本研究中僅3例發生并發癥,其中2例經對應處理后肘關節功能恢復,提示尺骨鷹嘴截骨入路雙鋼板內固定治療C型肱骨髁間骨折安全性高。另有學者指出,雙鋼板垂直放置與平行放置固定骨折穩定性不同,有待于擴大樣本進行深入探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