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473000)皇甫樂煜
隨著我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患有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患者數量逐年的增加。一旦患者發生癡呆精神行為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與工作產生較大的影響,使得人們的認知功能受損[1]。由于該癥狀有著一定的特殊性,患者入住養老機構的概率較高,希望得到全方位的治療與護理,但是這無疑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因此需要重視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治療與控制[2]。目前,針對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治療主要依賴于藥物治療,采用抗精神藥物治療,因為需要長期使用藥物控制患者的行為,極易產生副作用。因此,在國外研究中表明:抗精神藥物雖有治療效果,但需要慎用。所以,本文針對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藥物治療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效果進行探究。詳細的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200例研究對象均選自2016年4月~2019年4月,有癡呆精神行為癥狀患者,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為100例,對照組患者的年齡選取范圍為55~75歲,平均年齡為(65.8±3.5)歲,男性患者為47例,女性患者為53例;觀察組患者的年齡選取范圍為56~76歲,平均年齡為(64.5±2.6)歲,男性患者為64例,女性患者為36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存有睡眠障礙、沖動、抑郁等臨床癥狀;且均符合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有抗精神藥物治療史。所有患者家屬均知情,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金剛或者多耐派奇等藥物進行常規治療,而對照組不使用抗精神病藥物;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喹硫平、奧氮平或利培酮等藥物治療。藥物劑量的選擇需要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的變化制定。觀察組所使用的三種藥物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其中一種進行治療,若連續治療14d后,患者病情未得到緩解,需改用其他抗精神藥物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效果的劃分標準: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能夠自行進行日?;顒?,且認知功能恢復;基本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認知功能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所改善,認知功能甚至下降。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數據、不良反應發生率數據。經X2檢驗上述指標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8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經治療后,較之對照組(23.00%),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14.00%)無明顯的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患有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患者需要專人的護理,一般采取入住養老機構方式進行護理、看護,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因此需要加強對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控制能力,應遵循及早發現及早控制原則進行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緩解了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帶來的影響。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嚴重的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與工作,且給患者家庭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因此,控制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成為了當今醫學研究的重點內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不同的抗精神藥物的治療效果研究方面,探究不同抗精神藥物的治療效果。研究非典型抗精神藥物治療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對非典型抗精神藥物,即利培酮、奧氮平或者喹硫平藥治療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臨床效果進行了調查,且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經治療后,較之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較之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明顯的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具有顯著的效果,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