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九醫院(467000)孫亞丹 鄒巧玲
隨著近年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胎兒體重也在隨之不斷增長,導致處于孕期婦女盆底肌肉需要承受壓力增加,孕婦長時間保持張力狀態導致盆底肌肉肌張力下降,再加上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孕婦容易在經陰道分娩后出現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造成尿失禁、子宮脫垂等并發癥,不利于正常生活[1]。因此給予孕婦針對性護理提高孕婦產后對盆底肌康復治療依從性,具體研究見下。
1.1 基線資料 選擇我院在2 0 1 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94例孕婦,對其產后盆底肌康復情況分析,隨機將所有孕婦分為甲組47例,乙組47例,其中甲組年齡23~36歲,平均年齡(29.46±4.06)歲,產婦類型:初產婦3 1例,經產婦16歲;乙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9.55±4.02)歲,產婦類型:初產婦32例,經產婦15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所有孕婦同意進行研究,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護理方法 甲組實施常規護理,乙組在甲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見下,①針對性健康教育。同孕婦及家屬開展健康知識講座,使孕婦建立對于盆底損傷的正確認知,使孕婦了解分娩后可能出現的疼痛、感染、大小便失禁等,正確面對,積極配合相關治療及護理;②針對性心理干預。針對孕婦在面對分娩后出現的盆底肌損傷,進而出現的焦慮煩躁情緒,護理人員應耐心開導,使孕婦了解到康復鍛煉對于恢復盆底肌肉損傷的重要意義,消除產婦的不良情緒,定時觀測其康復訓練進程,確保康復治療計劃的順利進行;③針對性康復訓練。指導孕婦分娩后進行縮肛運動,保持每日進行約3次,堅持1周左右,再指導其保持嬰兒式仰臥狀、腿上升式仰臥等康復訓練,進行排尿速度控制訓練等。兩組進行4周護理周期后觀察效果。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的對于盆底肌康復治療的依從性。評價兩組盆底肌肉張力情況,將肌肉張力分為0~5級,級別越高產婦的恢復效果越好,3級以上為恢復效果較好。
1.4 統計學處理 將兩組數據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對其中的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以率(%)、(±s)表示,分別實行X2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康復治療依從率 乙組對于盆底肌康復治療依從率89.36%(42/47)高于甲組72.34%(34/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的盆底肌肉張力恢復情況 甲組盆底肌肉張力0~2級10例(21.28%),3~5級37例(78.72%),乙組盆底肌肉張力0~2級21例(44.68%),3~5級26例(55.3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女性盆底肌由相互支持的筋膜、韌帶、盆底肌肉群及神經形成,保持其中臟器處于正常生理解剖位置,在經歷妊娠及分娩后容易造成盆底肌功能障礙[2]。針對孕婦分娩后對于盆底康復治療依從性受自身認知、文化程度等多種因素影響,需要進行針對性干預策略,提高產婦康復鍛煉依從性,從而提高產婦生活質量[3]。因此,給予產婦針對性護理,其作為在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衍生出的護理模式,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一系列干預措施,以提高產婦的健康理念及自我效能促使其配合康復治療,促進盆底功能康復。將針對性護理應用在改善孕婦產后盆底肌康復治療依從性的結果表明,產婦的康復治療依從性更高,產婦盆底肌肉張力恢復更佳。通過針對性護理,針對產婦對于盆底肌肉康復治療不了解,做健康宣講,使產婦意識到盆底肌肉康復治療對于盆底損傷的重要意義,通過針對產婦因盆底損傷出現的焦慮煩躁,給予專業指導,促進患者積極進行康復治療,再配合針對性的盆底肌肉鍛煉治療,改善盆底損傷,提高產婦的康復。
綜上所述,將針對性護理干預應用在孕婦產后盆底肌康復治療中,有利于提高治療依從性,促進盆底肌肉恢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