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鶴壁京立醫院(458030)趙偉霞
失血性休克是臨床常見休克類型,由于短時間大出血致使機體血容量不足、循環血量銳減導致,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識別休克早期癥狀并實施快速搶救,有助于提高搶救成功率,同時是臨床重點關注問題[1]。本研究選取我院失血性休克患者分組對比,旨在分析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失血性休克患者72例,根據入院時間不同分為研究組、參照組,各36例。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參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25~53歲,平均(39.12±6.89)歲。研究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24~54歲,平均(38.85±6.93)歲。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根據臨床癥狀確診為失血性休克;患者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血管、血液循環系統相關疾病;凝血功能異常;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1.2 方法 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健康宣教、對癥護理、心理干預。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①入院時:向家屬介紹主治醫師、責任護士及病房周圍環境,護理人員檢查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狀態,評估配合度,若患者意識清晰則評估心理狀態。②入院1d:監測生命體征,血壓低于90/60mmHg、心率高于100次/min立即匯報給主治醫師,建立靜脈通道2條,手術前向患者家屬明確手術方案,包括術者、麻醉師、責任護士,術后密切關注并發癥情況。③入院2~3d:給予并發癥、引流管護理,根據實際情況實施針對性干預,監測血流動力學,若血流動力學不穩,及時給予體液復蘇;監測血常規、凝血功能指標;對創面較大患者,注意急救與護理過程中及時實施清潔處理。④入院3~7d:進行飲食管理,有效補充營養,并適當指導進行運動鍛煉,遵醫囑給予抗生素。⑤出院前:宣教出院后注意事項,注意飲食科學合理,避免油膩,適當進行鍛煉。
1.3 觀察指標 護理效果。包括術前準備時間、醫生滿意度、患者滿意度,其中醫生滿意度包含護理質量、接診態度、醫護配合、護患溝通,患者滿意度包含護理質量、接診態度、心理護理、健康宣教;2h床上活動率。
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1 護理效果 研究組術前準備時間(2 5.3 6±5.2 7)m i n短于參照組(3 8.6 4±7.4 2)m i n,醫生滿意度(9 4.3 5±1.5 7)%、患者滿意度(9 6.7 1±2.6 4)%高于參照組(88.67±2.04%)、(86.74±3.49)%,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h床上活動率 研究組2h床上活動29例;參照組2h床上活動20例。兩組比較,研究組2h床上活動幾率80.56%(29/36)高于參照組55.56(20/36),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χ2=5.258,P=0.022)。
失血性休克是外科損傷常見并發癥,危險性高,臨床治療通過尋找出血部分進行止血以確保患者生命安全,而有效的護理措施可提高搶救成功率[2]。失血性休克進展迅速,致殘致死率高,臨床護理路徑可評估患者病情程度,建立靜脈通道,給予供氧,并進行生命體征監測,了解病情狀況并及時匯報給主治醫師,以減少手術準備時間,對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前準備時間短于參照組,醫生滿意度、患者滿意度高于參照組(P<0.05)。表明臨床護理路徑可縮短手術準備時間,提高醫生及患者滿意度。臨床護理路徑突出“以人為本”護理理念,在護理工作中更加主動,通過護患積極溝通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確立恢復目標,有助于縮短住院時間;同時臨床護理路徑將護理措施與搶救相結合,確保患者到達手術室后可立即搶救,是護理質量提高的體現。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2h床上活動幾率80.56%高于參照組55.56(P<0.05)。表明臨床護理路徑可幫助患者盡早進行床上活動。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搶救過程,可縮短手術準備時間,促進恢復,提高醫生及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