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恒
(正陽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河南正陽 463600)
在社會發展中,規模化養殖已經成為現代化畜牧養殖行業的主要方式,想要保持畜牧養殖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就要針對畜牧養殖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做出合理的解決措施,為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管理者應從環保的角度出發改善規模化養殖的方式,制定相關管理的規章政策來使畜牧養殖也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本文將從規模化的畜牧養殖帶來的環保問題出發探討其解決措施。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越來越重視綠化水平,使大量養殖者已經沒有足夠的地方進行種耕養殖活動,所以為了追求自身效益,經營者都紛紛將畜牧養殖業搬往離城區較遠的郊區以及邊緣鄉鎮。但是大量集中的殘余糞便和生活垃圾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破壞,尤其是當地的空氣、水源以及土壤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許多畜牧養殖戶為了便于輸送、裝卸將大量牧場放置在城郊中,大量的動物排泄物得不到有效及時的處理,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我國傳統畜牧業規模小,僅僅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來進行管理,所以污染影響較小。但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曾經主要以分散經營和家庭經營為主的畜牧養殖越來越少。現如今,飼養方式主要向機械化飼養管理和高密度管理為主。機械化養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養殖的效率和質量,由人力變向機械化的作業模式轉變,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了不可估量的不良影響,尤其是依靠科技的力量,進行種植、養殖的速度越來越快,那么殘留的動物糞便和一些剩余的食物垃圾以及化肥殘渣會堆積的越來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對環境的污染。
有些畜牧養殖經營者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護成本,開始放棄使用有機化肥而選擇價格偏移、使用簡便的化肥飼料。有機肥料的減少使用會越來越依靠大量畜禽糞便。把動物糞便或者是普通化肥散播到土壤中,不僅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同時也會加快土壤的硬化,大多損害土壤的有機程度和透氣度,使土壤中的營養物質滿足不了農作物合理生長的需求,同時對于有機肥料的丟棄也會對有機肥造成積壓浪費的不利影響
規模化養殖場中畜禽糞便造成的環境污染,是造成牧業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由于糞便的污染問題備受大家的關注,所以在處理動物糞便時可以采用沼氣處理法,動物的糞便可以利用沼氣或者是沼氣罐產生沼氣,此方法特別適合陰雨天氣或者是潮濕的地區,因為在此地區動物的糞便很難利用陽光曬干,利用沼氣可以實現動物糞便的有效利用,解決當地養殖場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也可以用動物糞便干濕分離機來高效的處理糞便的堆積、擠壓問題。糞便經過干濕分離機的固液分離后,糞水中的污染物質大幅度降低,可以達到國家規定的污水排放指標進行排放。分離出的糞水可以直接排到沼氣池中進行二次有機發酵,發酵之后的糞便就可以當成良好的有機肥料作用于土壤中,從而起到環保的效果。
現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畜牧養殖的管理者開始采用這種環保高效的經營方法來充分利用糞便中的化學物質增強土壤的抗壓性和透氣性。
在畜牧場范圍內對各類建筑物進行的功能組團與合理分區是畜牧場規劃設計的組成部分。飼養者要按照因地制宜的政策,畜牧養殖場通常分為生產區、管理區與生活區。生產區是畜牧場的核心,也是一些大型牲畜的畜舍和放牧材料的主要存續地、其中飼料的加工、貯存、產品貯存、等一些列繁瑣的程序都在此進行。管理區是畜牧生產經營管理者的所在地;生活區則是從業人員的生活居住區。除生產區之外,后者對環境的污染的影響較小,所以要合理的的安排生產區,也要加強對生產區重點防治和管理。
為了保證蓄群的健康和病情防治,也應該設立防護隔離區和單獨治療區,以便對生病的畜群進行及時隔離和有效的治療。此外,管理者也要進行有效的管理使各個功能區之間保持一定的間距尤其給予核心區進行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圍的保護。合理的規劃和制定有效的措施會起到減少污染,保護環境,保護生產安全的作用。
通俗來講,農牧結合的方式就是就是在農業產出區進行牧業活動,再由牧業返投給農業,做到一個有機大的循環整體。具體方法如秸稈養殖,牧業牛糞等做沼氣等,養殖這也要根據地勢條件和土壤條件進行合理的劃分來選定畜牧場的養殖位置,盡量做到捕魚及污染環境制度較小的其他畜牧養殖廠集中在城郊,與農業開展親密合作。那么應該如何減少畜群糞便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就是在這個在農牧作業循環的過程中做到讓動物糞便還田,動物排泄物換田可以增加土壤的養分從而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養殖者也要學會運用科技的手段使糞便得以有效利用從而起到保護環境的效果。
綜上所述,養殖者在養殖中應該將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重要位置,在追求經濟利益與提升生活品質的同時,還要守護好社會生態環境,只有生態環境有所保障,才能促進我國畜養業更好、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