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偉 紀嘉萍
(1.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遼寧丹東 118000;2.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遼寧丹東 118100)
近年來,養殖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所占的比重逐漸提升,而對于牛的養殖則是養殖業中比較普遍的一類,當前,養殖業已經不再是以往那種分散單一的個人個戶的養殖模式了,隨著時代發展的趨勢,其也在向規模化與集約化的方向發展,而想要有效的提升牛養殖的質量與效率,幫助養殖戶提升經濟效益,就必須重視牛養殖過程中的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以此來針對牛養殖過程中的問題或疾病防患于未然,更好的提升養殖牛的質量,而針對不同階段的牛的飼養管理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其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剛剛斷奶的犢牛,與其他階段的牛有著一些不同,相對來說對養殖環境的要求較高,犢牛剛剛脫離了原有的生活環境,喂養方式也從母乳喂養改為飼料喂養,因此,養殖戶們要特別注意犢牛在斷奶后的生理變化,對其進行細致入微的照顧,對這一階段的牛來說,不能只單純的調整其采食就可以,還需要助力對其采食量進行調整變化,將喂養的飼料盡量做到比較精細的狀態,而投喂量也要結合實際情況與犢牛的生長天數來進行一定的調整,通常情況下,可以采用青貯飼料為主,保持每頭牛每餐2kg左右的食量,然后隨著犢牛一天天的生長,分階段慢慢調整投喂量[1]。
一年以內的牛的飼養管理相較犢牛的飼養管理在方式需要作出一定的轉變,這一階段是犢牛生長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首先,要對其進行分群管理,大概將每組分置約十頭到二十頭小母牛,特別要注意的是,每一組內各個小母牛之間的體重范圍不能夠相差太多,基本保持在10kg左右即可,這一舉措是為了保障今后母牛的生產問題,以免因體重過大或過小對其的生產產生影響,在飼養過程中還需要注意觀察并記錄母牛的食量,并根據其生長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還要定期檢查小母牛的身高及體重,最大程度的促進飼養管理的科學性及合理性。
超過十二個月的育成牛,基本已經發育了較為完善的消化系統,十三個月之后其消化系統已經基本成熟,十三個月到十七個月期間的牛是最適合進行培育配種的階段,因此,在對其進行分群管理的時候,要注意根據其發情配種的情況來做科學合理的分配,這一階段的母牛,要將其體重控制在130kg以內,除此之外,在對其的飼料選擇上,也可以采用單一飼料喂養,并在滿足其生長發育需求的原則上,減少精飼料的投喂,這是因為精飼料如果在一階段投喂過多,則會在后期的母牛配種受孕上造成嚴重的影響,這時可以采用3kg的精飼料佐以15~20kg的青貯飼料進行投喂,以此來保證牛的健康成長發育。
妊娠階段的母牛是牛養殖飼養管理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這一時期,必須要嚴謹把控母牛的喂養情況與其體重變化,要保證能夠滿足其對于營養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保證其不會過重或過輕,從而保證能夠在母牛的分娩時期有著最為適當的體重情況,并且為其生殖系統的疾病做好預防,減輕其發病率,一般在分娩時期,母牛的體重能夠保證在500~520kg即可[2]。
一些傳染性的疾病,在牛的養殖過程中是較常出現的,其中較為多發的有牛結核、布魯氏桿菌病、口蹄疫等,這些疾病的發病原因,一般是因為牛棚的衛生環境不達標,或者牛的身體免疫力較低下,因此,想要有效的針對傳染性疾病進行防治,就需要不斷完善牛的養殖環境,做好日常的清潔與消毒工作,保證牛的生長能有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另外,還需要通過飼料的調配與疫苗的注射來提升牛自身的免疫力,并在常見發病的季節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隔離與治療來進行疾病控制,特別要注意布魯氏桿菌病高發階段,要做好消毒工作,并做好防護防止貓科動物進入牛棚,防止病菌被其攜帶,以此來避免疾病大范圍的傳染[3]。
除了一些傳染病,還有一些普通多發的疾病,如胃部疾病、乳腺炎等,針對這些疾病的防治,需要在養殖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進行細致的觀察與管理,以此保證所每一個飼養環節所投喂的飼料以及水源都能夠干凈無污染,并加強對每個階段牛生長的觀察,特別斷奶時期的牛犢和妊娠階段的母牛,對于牛犢來說,需要做好斷奶工作,并循序漸進的進行飼料的調整與喂養,而對于妊娠階段的母牛來說,要觀察其子宮、膘情以及乳房的狀態,如若發現炎癥或異常,就要及時調整喂養飼料的量,以此來保證牛生長過程中的健康體質。
綜上所述,做好牛養殖的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牛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夠幫助養殖戶們創造更可觀的養殖效益,以此來推動我國養殖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