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梅
(海晏縣三角城鎮畜牧獸醫站,青海海晏 812299)
青海處于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的區域,其總面積為72萬km2,有著豐富的畜牧業資源,同時,青海地區受地勢以及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具有日照時間較長等特點,這為優質牧草的生長提供了更好的環境條件,這些地域優勢不僅為青海地區牦牛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青海部分地區成為了我國重要的生態畜牧業試驗基地。
牦牛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首先,在綠色、天然環境下飼養的牦牛,其肉質鮮美且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再加上低脂肪、低熱量等特點,使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制作而成的肉干、肉脯等肉制品也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其次,牦牛乳也可以制成優質奶粉以及黃油等食品。第三,牦牛絨是一種高級毛紡原材料,一直享有國內以及國際市場的青睞。
重視牦牛業發展觀念的轉變和優化,并推動牦牛養殖模式以及養殖技術的科學化發展,是實現青海牦牛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這需要加強牦牛生態養殖模式的創建以及牦牛純化復壯技術的研究和實施。
首先,牦牛生態養殖模式的創建,應從傳統牦牛養殖方式的突破和改進入手。目前,青海地區很多牦牛養殖場仍然在延用以放養為主的牦牛養殖模式,這種牦牛養殖模式雖然可以更好的保證牦牛的品質,但其養殖工作受牧草生長情況以及季節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很容易出現牦牛養殖生產效益下降的情況。而牦牛生態養殖模式,主要是以生態學為基礎,除了需要加強生態養殖技術在牦牛飼養工作中的應用,還需要對畜群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和優化,不僅有助于實現牦牛的生態、綠色養殖,并充分挖掘牦牛業的潛力以及經濟價值,還有助于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對青海牦牛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加強牦牛純化復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也是推動青海牦牛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需要提高青海牦牛養殖戶的牦牛純化更新意識,并加強牦牛飼養新技術的宣傳和推廣,提高草場放牧的科學化、規范化發展,并增強牦牛養殖場對環境以及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使用品種優良的牦牛進行雜交繁育,從而培育出特征更加鮮明、生產性能更高以及表現更好的牦牛品種,避免因牦牛繁育工作的不科學而出現牦牛種群退化以及生產性能下降等情況。
第三,應重視牦牛養殖和生態草業的協同發展,一方面加大飼料節約型牦牛養殖模式的建立和發展,另一方面應根據牦牛飼養需要選擇優質、高產草種進行種植,并加強現代化草地培育和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從而實現牧草種植質量以及產出量的提升,推動青海牦牛業的健康發展。
第一,加大對牦牛養殖業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可以有效推動青海牦牛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是草地以及牧場方面的政策,在切實落實生態養殖以及草場減畜等政策的同時,針對牧民以及養殖企業的用地需求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第二,有關部門還應重視牦牛業補貼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比如,除了應對養殖棚舍、飼料貯存倉庫的搭建以及養殖相關機械的采購制定合理的補貼政策以外,還需要針對養殖場的牦牛出欄補貼政策進行進一步完善,從而降低養殖戶或養殖企業的牦牛養殖壓力。
第三,推動合作自營模式的發展,也是提高牦牛養殖效益的有效途徑之一,有關部門在加強生態畜牧業建設的基礎上,推動牦牛合作自營養殖的建立與發展,以合作社為主要載體,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以及市場實際需要,制定完善的經營管理模式,并鼓勵牧民加入到合作社當中,不僅有助于促進資源的整合并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并實現在落實減畜政策的同時保證產能的緩慢提升,還可以推動牦牛業的現代化、可持續發展。
第四,應加強牦牛新產品的挖掘以及市場的規范化發展。牦牛產品具有純天然以及經濟價值較高等優勢,針對牦牛產品的特點進行新產品的挖掘和深度開發,不僅有助于進一步提高牦牛產品的經濟價值,還有助于推動牦牛特色品牌的建立,從而帶動牦牛業的整體發展。
第五,市場現狀以及發展趨勢對牦牛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需要有關部門加大對市場環境的監督和管控力度,促進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同時,還應重視并培養牦牛養殖戶以及相關企業的市場信息收集意識,并建立多元化的市場信息收集渠道,確保對市場需求以及產品反饋信息進行全面、準確的了解,從而最大限度的規避養殖風險、市場風險等風險因素。
牦牛業作為青海地區的重要經濟產業之一,對青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影響,需要有關部門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通過相關扶持政策的制定以及養殖技術的改進和推廣,為青海牦牛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以及堅實的保障,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青海地區污染較小的環境優勢以及牧草豐富的資源優勢,促進青海牦牛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