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永吉
(青海省曲麻萊縣葉格鄉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曲麻萊 815500)
最新流行特點
1.1.1 季節性不明顯
就近三年的流行疫情來看,玉樹牦牛炭疽病的流行特點,不呈現顯著的季節性特點,當前此病四季皆發,而以夏秋季節的流行病例最多。這與夏秋季暴雨多,有著直接關系。
1.1.2 以散發性為主
考慮到此病帶來的危害,玉樹每年都有用無毒炭疽芽孢苗接種防疫的計劃,這在控制此病的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地防疫計劃執行略有差異,特別是老、少、邊、貧地區,此病防疫工作執行不足,造成此病當前以散發性經過為主。
除上述兩大特點外,炭疽病依然保持強傳染性。而且,近些年,發病更急、病程更短,食草家畜的易感性最大。
調查中同樣證實:某牦牛場內一旦被炭疽芽孢感染,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有此病的傳播感染,甚至有威脅到人健康的可能。
最急性型,不見明顯癥狀,突然倒地致死,呼吸加快,呈抽搐狀態。病畜黏膜發紺,嘴角有暗紅色液體流出。該病型,幾分鐘后無法呼吸,窒息致死。
急性型,病畜體溫高升,焦躁,站立不安,時有嚎叫。一般半小時后,機體衰弱,呼吸困難。排泄糞便中,夾雜多量凍膠物,嚴重夾雜血絲。一般1~2d后,致死。尸體天然孔出血,血液無法凝固。
亞急性型,三種病型中,病程最長,病情緩慢。多見癥狀,胸部、肛門等處,明顯可見硬腫。初期按壓,有疼痛感,而且呈熾熱狀態。數小時后,呈急性癥狀。幾天后,脹痛部位壞死。幾種病型中,該種病型病程最長,可達一周以上。
流行特點、典型癥狀為初診此病依據,而最終確診需結合實驗室診斷。
牦牛炭疽病致病菌為炭疽桿菌,屬大體型致病菌種。
一旦侵入牦牛體內,多少以短鏈形式存在,致病菌菌體體積大。
此菌有較強的存活能力,處于干燥環境中,致病菌可存活10年之久,而深埋地下可存活30年之久。
由此,一旦牦牛場,被炭疽桿菌感染,后期就有長期傳播感染此病的可能。
2.2.1 涂片鏡檢
在實際針對家畜炭疽病診斷過程中,可以結合家畜的臨床表征,結合流行病學資料等,初步做出疑似診斷。但在沒有排除炭疽之前,不可解剖動物,宜將患病動物血液送實驗室檢查。采用涂片鏡檢的方式,通過對瀕死患病動物末梢血液制成涂片,利用瑞氏和伊紅美蘭梁液進行梁色,當存在帶有莢膜且菌端粗大平直的桿菌時,再與臨床表現相結合,則可以診斷為炭疽感染。
2.2.2 細菌分離培養
利用細菌分離培養方式來檢查炭疽病時,需要采集動物的組織、滲出液及血液等,通過對炭疽桿菌進行分離培養。當利用患畜的骨粉或毛發時,則要制成懸液加熱,采用普通的營養瓊脂接種,并將其放置在含重重碳酸鹽的瓊脂平板上,如果病料中存在有毒力的炭疽桿菌,便會形成灰色、光滑、單獨的菌落,呈黏液樣,表明放射性較強,同時形成莢膜;如果是沒有毒性的蠟樣芽孢菌和菌株,則會形成粗糙的、白色的菌落。
規范接種防疫,增強抗病體質。
當前,比較高效的接種疫苗,有無毒炭疽芽孢苗或II號炭疽芽孢苗。接種劑量,1歲齡下,每次0.5ml。1歲齡上,每次1ml。一律皮下注射,2周后形成強免疫效力,有效免疫期達1年之久。同時,注意規范接種程序,根據此病流行特點,恰到好處接種,以免錯過最佳接種期。
健全生物安全措施,營造好的養殖環境。
加強牛場管理,規范消毒管理。協調好放牧、舍飼補飼,滿足牦牛營養需求。留意牦牛群變化,發現疑似病例,務必及時隔離。早診治,避免延誤治療時機。同時,安排專人護理。受威脅牛群,緊急接種防疫疫苗,增強抗病體質,遏制此病的擴散蔓延。
做好防病應急處理,妥善處理病死畜
此病呈流行態勢,根據威脅范圍,劃定疫區、受威脅區,嚴格封閉化管理,禁止車輛、人員等隨意進出。同時,就疫區中被污染的料槽、用具等等,均需用石灰、燒堿等徹底消毒。殘留糞污、尸體等等,集中深埋無公害處理。加強病死畜尸體管理,人不能食用,野獸不能拖走,避免形成新的傳染疫源。劃定疫區內,最后一頭病畜痊愈或捕殺,延后2~3周,無重復疫情出現,場內經徹底消毒殺菌后,經1~2周可恢復常態化管理。
總結多年診療經驗,比較可取的治療方法,有如下幾類,以供參考和借鑒。
早期抗血清療法——確診及時,用抗炭疽血清,為不錯的選擇。劑量,每次100~200ml。用法,皮下或肌肉注射。用藥后24h,體溫會降低。如果療效不顯著,再重復注射1~2次,以增強療效,康復治療。
后期抗生素、磺胺類藥物療法——抗生素療法,以青霉素水劑為首選。劑量,每次4000~8000國際單位/kg。用法,每天2~3次,肌肉注射。療程:2~3d。前期,血清療法配用青霉素注射,能起到不錯的療效。磺胺類藥物,以磺胺嘧啶鈉、磺胺唑鈉為首選。劑量,每次800~1000ml。用法,每天2次,靜脈注射。療程:2~3d。待體溫略有降低,應持續用1~2d,以確保康復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