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努爾·阿德力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羊放線菌病會降低養殖戶的經濟效,但由于疾病的自身特點較為簡單,借助科學合理的飼養手段即可有效預防。基于此,對于羊放線菌病癥狀、診斷及防治的探究有著重要意義。
羊放線菌病的病原體主為林氏放線菌和牛放線菌,部分的羊放線菌病與化膿棒狀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關。牛放線菌形態多變,能形成菌絲,屬于革蘭氏陽性菌,環境抵抗力較差;高溫、干燥以及常規消毒劑都可以消殺該種菌類。林氏放線菌屬于革蘭氏陰性菌,無莢膜、無動力,形態多變且具有厭氧性,不形成芽孢能形成菌絲,環境抵抗力較差;高溫、干燥以及普通消毒劑均可消滅該病菌。
放線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容易在病羊污染過的飲水及飼料中產生,與此同時,羊吞食粗硬草料會對口腔造成損傷,容易感染放線菌。羊如果出現皮膚損傷也會加大感染放線菌的幾率。放線菌常于冬春季節和寒冷天氣發作。放線菌病為慢性病,傳染性較低,死亡率極低;但會使得病羊消瘦,影響養殖戶的經濟利益;同時,放線菌病也會傳染給飼養人員。
感染放線菌的病羊會因為吞咽和咀嚼受到影響食欲降低,不反芻或反映出下降,日漸消瘦且精神萎靡,有可能伴隨低燒和呼吸困難的癥狀。被放線菌感染的病羊的頭部與乳房會出現腫塊,下頜腫脹與周邊皮膚區別明顯,腫脹初期為不活動且較硬的纖維組織,病情加劇后腫脹會逐漸變軟形成有波動感的膿液,但并不具備熱痛感。若妊娠期的母羊感染放線菌會出現彌散型腫狀或乳頭局部壞死的現象;腫脹處會脫毛甚至出現膿腫破潰,產生惡臭的黃綠色膿液,更嚴重者會產生敗血癥和全身腫脹的現象。部分被放線菌感染的病羊會出現下腹部膿腫潰爛的現象。
將被放線菌感染的病羊解剖,可觀察到病變處有多個結節,結節會逐漸形成膿包,像硫磺顆粒般大小。感染放線菌的病羊最先在淋巴結處產生病變,病灶會隨著淋巴組織轉移。
根據感染放線菌病羊的臨床表現和剖檢結果能夠初步診斷病因,但由于放線菌的臨床癥狀與結核病、口瘡、淋巴結炎相似,若要仔細甄別需要借助實驗室進行診斷。在實驗室中會使用分離培養與鏡檢手段進行診斷。抽取部分感染放線菌病羊的膿液滴在實驗玻片上,滴入氫氧化鈉占比為百分之十的試劑,混合后進行鏡檢;若發現約3mm的呈放射性、菊花狀的菌絲即可確診。在無菌條件下進行分離培養,取感染放線菌病羊的體內膿液在培養基上進行接種;放線菌的培養需要在37℃的恒溫條件下進行,若在四天后觀察到不透明的灰白色凸起菌落且直徑小于1mm,能夠隨時間變化變為紐扣大小的黃色菌落即可確診。
對感染放線菌的病羊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中醫和西醫兩種手段。西醫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治療、抗生素治療以及碘劑治療。碘劑治療是向感染放射菌的病羊體內注射碘化鉀與碘化鈉溶液并在患病處涂抹碘酒。抗生素治療方式主要是使用連霉素與青霉素進行消炎殺菌。手術治療方法主要用于病情嚴重的病羊,切開病羊的膿腫處,將膿液放出并采取雙氧水清洗的辦法清洗病羊的患病處;手術后用碘伏清洗手術部位,使用紗布包扎引流,待病羊愈合后拆除紗布。
中醫治療手法更適合于病癥較輕的病羊,使用的中藥材主要為夏枯草、甘草、山梔、當歸、金銀花、連翹、赤芍、生地、龍膽草、蒲公英,將上述中藥材研磨成粉煎煮后喂養病羊,每天一服,連服五天[1]。
對于放線菌病的預防應加強養殖羊的飼料管理水準,將飼料存放于低溫、干燥的環境條件下,避免因潮濕污染飼料,滋生病菌。與此同時,應定期檢查飼料,防止養殖羊食用污染飼料。此外,養殖戶應確定草料的情況,如果草料過于粗硬會劃傷養殖羊的口腔黏膜;對于谷糠、秸稈等過于粗硬的飼料應進行浸潤操作后在進行飼養;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水分和青綠飼料提升飼料中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含量,提高養殖羊的抵抗能力。養殖戶要注意保持羊舍的環境衛生,定期處理剩余草料和糞便,按時消毒羊舍保持羊舍的濕度與溫度;在秋冬季節,注重保暖與防寒。
對于已被放線菌感染的病羊應迅速隔離并逐個檢查羊舍中的其他養殖羊,對羊舍進行全面消毒和清掃,使用強力消毒靈或濃度2~5%的燒堿進行消毒、殺菌處理。此外,要注重飼養人員的防護,安排專門人員飼養病羊,飼養期間注意避免被放線菌感染;尤其需要注意外部皮膚的防護,飼養前后要對接觸部位進行消毒處理。
綜上所述,羊放線菌病是傳染性較低的慢性病,危害較輕且多出現于管理不到位的養殖場,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放線菌的環境適應能力較差,通過定期的消毒清潔劑可有效預防該種疾病,但是由于該種病菌能夠傳染給人,因此,養殖飼養人員應加強自身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