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玉東 趙建東
(1.河南省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工業和科技創新委員會,河南濟源 459000;2.濟源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濟源 459000)
2020年4月底,該養殖戶從山西、內蒙等地共購入育肥用2月齡~4月齡綿羊250余只,免疫情況不明。因本場圈舍不足,將夠入的綿羊全部集中在一個圈舍中飼喂,圈舍面積不足200m2,羊只高度擁擠,羊舍空氣悶熱,5月6日發現2只羊死亡,以后陸續有病羊出現,來我單位求助時,已死亡12只,發病40只左右。
病羊臥地不起,不愿走動,強迫運動時表現虛弱和運動失調,腹部膨脹,有輕度起臥癥狀,大部分有腹瀉,黃綠色粥樣糞便,有的水樣腹瀉,個別出現里急后重,糞便色黑變軟,雜有粘液和脫落的粘膜,間有血絲,病羊體溫40.5~41.5℃之間,脈搏80~100次/min,呼吸20~30次/min。其中3只病羊極度衰竭,2h內陸續死亡。
可視粘膜發紺,充血有點狀出血,皮下液體浸潤和點狀出血;肛門周圍污濁粘有糞便,并有血絲;胸腔內有淡黃色滲出物,個別纖維素性胸膜肺炎,氣管和支氣管出血、淤血;脾臟不腫大,胃腸道漿膜斑點狀出血,胃底粘膜及幽門周圍粘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塊,表面壞死,腸粘膜充血、出血,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出血,十二指腸內容物暗紅色粥色,有明顯的充血、出血病變;肝臟腫大,質地脆弱如煮熟狀;心房室內均有血液淤積,心外膜有針尖大點狀出血點。
取病死羊的空腸內容物、腸黏膜及心血、肝臟病變組織涂片,作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兩端鈍圓的大桿菌和革蘭氏陰性細小桿菌。將腸內容物接種于鮮血瓊脂培養基,37℃厭氧培養24h,可見兩種菌落,一種有雙溶血環的圓形菌落,直徑1.5~3mm,呈淺灰色,鏡檢為革蘭氏陽性菌端鈍圓的大桿菌;另一種中等大小、圓形、表面光滑、無色半透明、邊緣整齊的菌落,鏡檢為革蘭氏陰性細小桿菌。挑取溶血菌落作生化反應,該菌分解葡萄糖、乳糖、麥芽糖、蔗糖和果糖,產酸產氣,不發酵甘露醇,與魏氏梭菌生化反應特性一致;挑取另一種菌落作生化反應,該菌分解發酵葡萄糖,麥芽糖,甘露醇和山梨醇產氣,不發酵乳糖,與沙門氏菌生化反應特性一致。
(1)改善羊舍環境,立即對羊群進行分群降低飼養密度,在羊場內建設開放式羊圈,轉移150只至開發式羊圈中,在原有羊舍加裝排風扇加強通風換氣。
(2)對所有病死羊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羊舍內外環境進行清理,在使用二氧化氯進行噴霧消毒,清理所有糞便和污染的草料集中進行堆積處理。
(3)對所有未出現臨床癥狀的緊急接種羊三聯四防疫苗,每只5ml,每只單獨一個針頭。
(4)出現臨床癥狀的38只病羊進行隔離治療,復方新諾明按照第一次0.1g/kg,維持0.05g/kg,每天口服一次,連用5d。重癥病羊使用氨芐西林20mg/kg,靜脈注射,同時給予葡萄糖、碳酸氫鈉、安納加,起到補液、強心糾正酸中毒的支持作用。經采取上述方案后,假定健康羊群中又陸續出現5只養發病,其余為再繼續發病,隔離治療的陸續死亡6只,3只由于預后不良淘汰處理,其余康復。
該場本次發病主要原因是由于發病羊群剛長途運輸造成運輸應激,到場后飼養密度過大,圈舍潮濕悶熱,造成羊群抵抗力下降,梭菌和沙門氏菌乘機大量繁殖所致,所以防控措施中首要是改善環境,降低密度,同時為了減少感染數量對病羊進行及時隔離。梭菌病由于發病急死亡快,治療往往效果不佳,所以使用三聯四防疫苗對健康羊進行緊急接種,使羊群產生特異性免疫力是控制本病繼續發展、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由于復方新諾明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梭菌和沙門氏菌均有效,所以選用同復方新諾明口服給藥,對重癥病羊使用對革蘭氏陽性菌和沙門氏菌均有效的氨芐西林靜注,同時配合體液支持,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羊場要高度重視梭菌病的免疫工作,母羊每年產羔前的3月和9月注射了兩次四聯苗免疫,對自身形成保護性抗體的同時,可以提供較高水平的母源抗體以保護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