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祥
(廣州市南沙區大崗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廣東廣州 511470)
在生豬飼養過程中感染壞死桿菌,由于壞死桿菌自身傳染性非常強,屬于細菌性傳染病,對于生豬養殖危害非常大。生豬在感染壞死桿菌之后會出現壞死性皮炎、鼻炎以及腸炎等疾病。在生豬飼養中通過開展壞死桿菌防治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壞死桿菌對于生豬養殖造成的影響,減少生豬發病率。
生豬壞死桿菌屬于一種擬桿菌,在顯微鏡下觀察壞死桿菌,會發現菌體呈現出桿狀或者是球桿狀,并且一些大的生豬壞死桿菌呈現出絲狀,長度也比較大。通過實驗觀察表明,培養出來的生豬壞死桿菌具備的形貌特征非常多。由于壞死桿菌病的致病菌不存在鞭毛結構,因此不能自行運動。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壞死桿菌會產生較多的溶血毒素。壞死桿菌能夠在高溫中進行殺滅,在60℃下能夠存活0.5h,在100℃下1min就會死亡,因此可以在生豬養殖過程中使用比較常見的氧化性消毒劑以及長時間陽光暴曬來殺滅細菌。
生豬壞死桿菌的傳染性非常強,尤其是在氣溫比較高、濕度比較大的夏季傳播性非常強,主要是攜帶生豬壞死桿菌的病豬和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生豬壞死桿菌除了會對生豬造成影響之外,還會對其他家畜造成感染,例如牛、羊、兔等。通過解剖病死生豬可以發現,在死豬壞死的皮膚以及死亡之后滲出的組織液中能夠發現有大量的壞死桿菌。壞死桿菌的傳播方式是直接接觸傳播,針對病死豬只需要及時無害化處理,并對養殖環境進行徹底消毒。
通過研究表明生豬壞死桿菌病的潛伏期是1-3天,結合生豬的不同潛伏期也會有一定的變化[1]。在感染幾小時之后生豬就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皮膚壞死情況,受感染的位置不同,生豬壞死桿菌病的發病區域也不同,有壞死性皮炎、壞死性鼻炎和壞死性腸炎等情況。壞死性皮炎屬于比較常見的臨床表現,尤其是剛出生的仔豬,自身抵抗力比較低,出現壞死性皮炎的幾率非常高,仔豬的皮膚以及皮下組織都會產生明顯的壞死和潰瘍情況。在生豬壞死桿菌病的發病初期,并沒有非常明顯的臨床表現,但是隨著病情的發展發炎潰爛范圍會逐漸擴大,并出現組織液滲出。一部分病情比較嚴重的生豬甚至會出現肌肉潰爛情況。在生豬感染壞死桿菌之后,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病灶還會出現轉移的情況,最終出現全身性的皮膚潰爛。
壞死性鼻炎主要在仔豬和架子豬中發病幾率比較高。在感染壞死桿菌之后,生豬的鼻腔黏膜會出現比較明顯的潰爛情況,病豬的鼻孔中會流出粘稠的鼻涕,并伴隨有惡臭的氣味。一部分病豬的鼻腔會出現腫脹情況,導致生豬的鼻孔逐漸變小,自身呼吸受阻。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會導致呼吸困難。
壞死性腸炎在發病過程中并不會有非常明顯的發病癥狀,因此非常容易被養殖戶忽視,直到病豬發病嚴重或者是死亡之后,才能夠通過分析了解是否感染壞死桿菌。感染壞死性腸炎之后的病豬會出現食欲不振、腹瀉等情況,在排泄的糞便中會帶有一定的腸粘膜和血液。
目前針對生豬壞死桿菌疾病的專用疫苗還沒有研制出來,因此真正有效的防治措施還是要從養殖場所管理入手,強化對于養殖區域的管理工作。定期針對養殖場中的豬舍進行通風換氣,嚴格的控制好養殖密度,逐漸降低接觸性感染的幾率[2]。針對已經被感染的生豬或者是已經有明顯發病情況的病豬要及時進行處理,病豬脫落的組織物一定要進行徹底的焚燒徹底消除病原。針對病死豬的尸體需要采取焚燒或者是深埋的處理方式。在養殖場發展過程中要定期進行消毒,針對外來車輛以及外來人員也要進行嚴格的檢查,避免出現外來細菌入侵的情況。針對已經感染壞死桿菌的病豬,在發病前期可以使用紅霉素軟膏進行涂抹消炎,如果病豬潰爛的地方非常嚴重,可以采用氨芐西林粉進行涂抹。如果病豬的潰爛范圍太大,則需要使用碘伏把病豬的潰爛部位進行消毒,然后使用鑷子把潰爛的部位清除干凈。針對壞死性鼻炎,由于在病豬的鼻腔用藥十分困難,則可以采用直接注射用藥的方式進行治療,比較常用的藥物有土霉素以及頭孢等藥物,通過對病豬注射能夠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針對壞死性腸炎,則需要給病豬喂食口服藥物進行治療。要觀察病豬的治療效果,根據病豬病情變化采取對癥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在生豬日常飼養過程中,要做好養殖場環境衛生工作,及時清除養殖場內生豬糞便,保持豬舍的清潔干燥,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在生豬壞死桿菌發病過程中,比較常見的是壞死性皮炎癥狀,并且仔豬以及架子豬的發病率非常高,對生豬養殖業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需要做好壞死桿菌防治工作,出現病豬及時隔離處理,促進生豬養殖行業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