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增耀
(西寧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青海西寧 810003)
由細菌引起的豬副傷寒,符合傳染性疾病的特征,若該病發生流行,生豬往往會出現胃腸道癥狀,從而影響飼料利用率,此外,生豬發育速度也會放緩,停止生長并大量死亡的情況時有發生,無論是對養殖人員,還是對養殖行業而言,均是巨大的損失,由此可見,針對該病的臨床癥狀展開討論很有必要。
豬副傷寒的傳染源,主要是病豬和帶菌豬,分泌物、排泄物均為細菌載體。該病所帶來影響,通常在消化道上加以體現,偶有受精子宮感染的案例出現。研究表明,家畜帶菌的情況較為常見,而缺少強大抵抗力的家畜是內源性感染的易感群體,這也表明對豬副傷寒進行研究很有必要。
在哺乳仔豬群該病并不常見,擁有較大飼養密度的斷奶仔豬群,為該病的散發流行提供了溫床,導致該病爆發流行的原因,普遍與飼養管理條件相關。從臨床的角度來看,豬副傷寒并無季節性特征存在,各年齡段生豬所表現癥狀也有所不同。若感染對象為斷奶仔豬,臨床癥狀則為發病突然,體溫持續升高,進食欲望減弱,由初期的便秘向腹瀉進展,且糞便味道惡臭。一般在兩天后,患病仔豬的耳尖、鼻尖和四肢,就會有大量紅紫色斑塊出現,此時,部分患病仔豬對行走較為抵觸。隨著病情的發展,患病仔豬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內臟衰竭,最終死亡。
除此之外,若仔豬表現為耐過急性型,則有向慢性型轉變的可能,且癥狀較為緩和,具體表現為:精神萎靡,體溫忽高忽低。在發病初期,患病生豬往往會出現便秘的情況,隨后,轉變為間歇性腹瀉,并向持續性腹瀉進展,排出糞便也以粥樣稀便為主,顏色多為黃綠色或是黃白色,此外,偶有壞死腸黏膜或血液壞死組織,會隨著糞便被排出體外,若病情嚴重,患病生豬還會面臨肛門失禁的情況,無法自主控制排便,從而由于脫水而走向死亡。
研究表明,導致生豬患上豬副傷寒的原因,主要是環境惡劣、飼喂較差,要想使該病得到有效預防,關鍵是加大管理力度,定期清理豬圈,確保豬圈擁有良好的環境。詳細來說,首先是優化飼養條件,使仔豬擁有更強的抵抗力,其次是定期清洗用具和豬舍,阻斷細菌傳染途徑,最后是將易消化飼料作為首選,避免突換飼料的情況出現。
現階段,被用來防疫豬副傷寒的疫苗,通常不具備致病性,制備方法為冷凍真空干燥,在落實防疫工作時,相關人員應對瓶簽所標明使用方法引起重視,常用方法有兩種,分別是注射和口服,二者往往對應不同情況,只有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多方因素,確定切實可行的防疫策略,才能將不必要問題出現的概率降至最低。
若養殖人員所處地區為疫情高發地區,則要定期給仔豬注射疫苗,先將20%濃度的氫氧化鋁融入生理鹽水,再用生理鹽水稀釋疫苗,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將1ml疫苗注入仔豬體內。若有口服防疫的必要,專業人員應先用冷開水,對疫苗做稀釋處理,再以防疫素對劑量所提出要求為依據,將疫苗摻入適量飼料中,通過精確投喂的方式,確保疫苗作用可得到最大化發揮。由于口服防疫所取得效果往往無法達到預期,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專業人員還可用冷開水稀釋疫苗,對生豬進行灌服。
對疫苗進行接種時,專業人員應確保疫苗得到稀釋,且接種時間不超過四小時,另外,患病生豬不符合接種條件。若接種疫苗后,生豬出現較大反應,養殖人員無需過于擔心,通常在兩天內,接種疫苗所帶來影響就可恢復正常,當然,也可通過對腎上腺素進行注射的方式,達到減輕反應的效果。
若生豬已表現出病癥,養殖人員應第一時間將其隔離,再對豬圈進行清掃并消毒。如果疫情爆發范圍較大,則要向健康生豬喂食抗生素,確保生豬擁有理想的抵抗力,正常來說,連續向生豬投喂五天抗生素,便可達到上述目的。而患病死亡的瘟豬,相關人員應對其進行深埋,避免瘟豬成為傳染源。
除此之外,養殖人員需要對仔豬的觀察引起重視,一旦發現有癥狀出現,及時將仔豬隔離,將防疫與治療工作交由專人負責。目前,可被用來對豬副傷寒進行治療的方法極多,除了上文提到的方法外,還有對復方新諾明加以使用,每天向患病生豬投喂定量復方新諾明,通常經過三天至五天,癥狀便會逐漸消失。
當然,在進行藥物治療時,以下內容也需要相關人員引起重視:沙門氏菌病原出現耐藥性的時間較短,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相關人員應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抗生素加以運用,確保劑量與療程均符合治療要求,通過提升生豬體內抗生素水平的方式,達到抑制、滅殺致病菌的目的。
由上文所敘述內容可知,作為人畜共患病的豬副傷寒,不僅會給生豬帶來影響,還會使人員健康受到威脅,只有對該病的臨床癥狀加以了解,才能做到第一時間發現、隔離并治療患病生豬,避免帶來更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