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化龍
(泗陽縣農業農村局莊圩畜牧獸醫站,江蘇泗陽 223713)
副豬嗜血桿菌病,又稱革蘭氏病,發病特點: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腦膜炎。此病多見保育豬,種豬、育肥豬少見。典型癥狀:精神萎靡、食欲廢絕、被毛雜亂、行走困難、呼吸不暢、共濟失調等等。一經形成爆發態勢,將造成極高的致死率。
近些年,此病在國內呈爆發態勢,尤其給國內生豬養殖造成的威脅很大。隨著藍耳病、偽狂犬病、氣喘病等的高發態勢,副豬嗜血桿菌病并發率更高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大。再加上,各種藥物的濫用,副豬嗜血桿菌耐藥菌株的形成,導致如何有效控制此病成為擺在生豬養殖者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此病致病菌副豬嗜血桿菌,為生豬體內寄生常見菌種。健康豬的上呼吸道、鼻腔粘膜等處,都能檢測出這一桿菌,平時不具有強致病性。一旦外界條件改變,豬體受不良應激刺激,就表現出強傳染性、突發性。易感豬群中,2~18周齡多見,尤其斷奶前后為發病高峰期。
就流行季節而言,四季可發,秋冬低溫時多見。傳染源為病豬、帶菌豬,傳染經空氣、病豬接觸、排泄物污染等渠道。該致病菌種,還是地方性肺炎多發的隨機入侵常見菌種。尤其在近些年,被肺炎感染的病豬中,檢出副豬嗜血桿菌的比率愈高,也是造成新生仔豬高致死率的主要誘因[1]。
通常,膘情好的生豬,最先發病。早期癥狀,高熱、高燒不退,體溫達41~42℃。幾天后,開始蔓延,大批生豬皮膚醬紅,耳根發紫,食欲廢絕,精神萎靡??人浴⒑粑щy、呈腹式呼吸、心跳加快,鼻口有多量粘液,大量粘性分泌物。后期,漸進性消瘦,肢體關節腫大。尤其在腕關節、跗關節,腫大最明顯。病豬共濟失調,伴發典型腦膜炎癥狀。個別病豬,突然死亡,眼瞼水腫。部分病豬,四肢乏力,站立困難,行走不便。被毛雜亂,耳朵發紺,周身淋巴腫大。尤其腹股溝淋巴腫大明顯,長勢遲緩,發育不良。病豬臨死前,四肢呈游泳狀。有耐過性病豬,轉為慢性病例。典型癥狀:反復發熱、咳嗽氣喘,耳根發紫,腹下、四肢末端等皮膚有明顯紅紫色。同時,眼瞼、眼部等處,皮膚有水腫,跛行。而呈現犬臥姿勢[2]。
胸膜炎明顯(包括心包炎和肺炎),關節炎次之,腹膜炎和腦膜炎相對少一些。以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為炎癥(嚴重的呈豆腐渣樣)特征。肺可有間質水腫、粘連,心包積液、粗糙、增厚,腹腔積液,胸水,腹水,關節腔液增多,肝脾腫大、與腹腔粘連,關節病變亦相似。
腹股溝淋巴結呈大理石狀,頜下淋巴結出血嚴重,腸系膜淋巴變化不明顯,肝臟邊緣出血嚴重,脾臟有出血邊緣隆起米粒大的血泡,腎乳頭出血嚴重,豬脾邊緣有梗死,腎可能有出血點,肺間質水腫,最明顯是心包積液,心包膜增厚,心肌表面有大量纖維素滲出,喉管內有大量黏液,后肢關節切開有膠凍樣物。
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病理等等,都是初診此病的關鍵。而確診,考慮到致病菌原分離難度大,甚至分離不出寄生菌、致病菌。為此,直接確診不現實。有推薦的國外確診方案,在此可作為借鑒:致病豬群受到不良應激,轉群、接種等刺激,病豬出現呼吸道綜合征癥狀,伴發群體發病。病豬臨床食欲降低,機體發熱,伴發多發性漿膜炎等等典型癥狀。同時,漿膜炎的主誘因,為非其他致病菌源。滿足這幾點,基本可確診為副豬嗜血桿菌病。
就臨床走訪來看,不少豬場哺乳仔豬均有此病感染的報道,個別育肥豬60kg以上,同樣有發病的情況。在臨床用藥方面,為確保高治愈率,必須要弄清之前用藥情況。結合藥敏試驗,了解致病菌型對那些藥物敏感,那些藥物 不敏感,而做到高效精確用藥。在本地的一起病例中,嘗試指定如下治療方案,取得不錯的康復效果,以供參考借鑒:
疑似病畜隔離,做好場內消毒。及時清理糞污,糞污無公害化處理。同時,就豬舍墻壁、地面等等,一律用磷酸碘溶液,徹底消毒,每天1次,以遏制致病菌的擴散蔓延。隔離病豬,加強護理。個別病豬,用氟苯尼考注射液,肌肉注射,按使用說明用,持續用1周。大群感染,用氟苯尼考,每1t飼料1kg;多西環素,每1t飼料1.5kg,拌料喂服。同時,飲水中,加黃芪多糖粉,每次1kg;荊防敗毒散,每次2kg;電解多維乳化維生素C粉,每次0.5kg,混飲,持續用1次。體質差,成僵豬狀態,逐步淘汰。一般1周后,有明顯改觀。
后期,指導持續用維生素、氨基酸等補充,做好防疫、消毒工作,能起到防病原二次傳入的目的。
上述用藥分析:
氟苯尼考、多西環素,合用,有明顯抗菌效果。
黃芪多糖、荊防敗毒散,合用,能增強免疫力,起到疏風祛濕、扶正補邪、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的作用,對提升治愈率效果顯著。
電解多維、乳化維生素C粉的使用,則有利于減緩應激,很好預防敗血癥。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高效可借鑒的用藥方案。
但是,應該注意的是:
青霉素經臨床印證,用于此病治療效果不錯。但是,由于耐藥菌株的形成,不少地區不用青霉素治療。
除上述藥物之外,致病菌還對氨芐西林、頭孢菌素、四環素、慶大霉素、增效磺胺類藥物等敏感,可酌情進行替代。此外,對林可霉素、壯觀霉素、紅霉素等有強抵抗力。
總結,提升此病臨床治愈率的關鍵在于:準確診斷,及時用藥。
結合藥敏試驗,選用高敏藥物。
注意組合給藥,適量用強免疫力、抗應激類藥物。
做好場內消毒,遏制病原的擴散蔓延。
結合多年用藥經驗,此病治療有風險。養豬實踐中,最應把控病放在預防此病爆發上。
為此,注意:
搞好養殖管理
堅持全進全出,做到同進、同轉??諜诤?,徹底消毒,引進新豬群。
改善喂料營養,根據不同階段,合理調配飼料,以增強體質。
處理好通風與保溫的關系,確保舍內空氣新鮮。
合理養殖密度,減少打斗、撕咬等幾率,以降低此病易感性。
適量增喂維生素C、電解多維、葡萄糖等抗應激藥物,增強豬群抗應激水平。
提前做好藥防
此病為細菌性傳染性疾病,適用多種抗生素藥物預防。
此病流行季來臨前,用頭孢噻呋、氟苯尼考、恩諾沙星、阿莫西林、泰妙菌素、替米考星、增效磺胺類藥物等等,提前拌料,喂服,能起到不錯的預控效果。
嚴格接種防疫
當前,多個血清型、菌株型的滅活苗,可用于本地流行菌株的防疫接種,而且,能起到不錯的防疫效果。
初產母豬,產前8~9周齡,首免。產前5~6周齡,二免。
經產母豬,產前4~5周齡,免疫1次。
仔豬,2周齡,首免。5~6周齡,二免。
豬副嗜血桿菌病的有效防制,如同豬場其它任何一種疾病的防治一樣,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加強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選擇有效的藥物組合對豬群進行常規的預防保健、改善豬群飼養管理、重新思考我們的豬舍設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個豬群穩定的生產。豬副嗜血桿菌病發生呈遞增趨勢,且以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及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為特征,影響豬生產的各個階段,給養豬業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因此,對副豬嗜血桿菌病的防控,務必要提高到應有的重視程度。尤其作為一種“影子病”,時刻都有爆發的可能。對此病的防控,應樹立防重于治的理念,綜合多種防病措施,本著“不治己病治末病”的原則,切實控制好此病,遏制此病的擴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