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潔
(梁園區農業農村局 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商丘 476000)
產氣莢膜梭菌(Clost ri di um welchii),又稱魏氏梭菌,是重要的一種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常引起多種動物的腸毒血癥和壞死性腸炎,同時是常見的食物中毒致病菌。該病20世紀80年代在國內各地已有零星散發,并且這幾年有一定的發病上升趨勢。在仔豬和種豬中,發病率高于育肥豬,仔豬發病常整窩發病甚至死亡,病死率20~70%。種豬和育肥豬發病呈零星發生,但發病死率高。此病在豬場內很難根除,發病初始養殖者往往不重視,但一經發病,就會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
產氣莢膜梭菌是在1892年美國病理學家W.H.魏爾奇分離報道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大小為(1~1.5)μm×(3~9)μm。兩端鈍圓,單個或成雙排列。芽孢呈橢圓形,當芽孢位于菌體中央時,芽孢體形狀如梭形;在體內可產生明顯的莢膜。
產氣莢膜梭菌是典型條件性的致病菌,產外毒素,且產多種侵襲性酶,有莢膜,常引起感染致病。產氣莢膜梭菌可以產17種左右毒素,所產毒素大多有致死性,依所產四種主要的外毒素(α、β、ε、ι)基因型的不同,常分為A型、B型、C型、D型和E型。
A型產氣莢膜梭菌產α毒素,在導致的畜禽壞死性腸炎、腸毒血癥、創傷性氣性壞疽中起關鍵致病作用。
B型產氣莢膜梭菌產α、β、ε三種毒素,新生犢牛和小馬感染表現為出血性腸炎,綿羊、山羊及馬等表現為腸毒血癥、慢性腸炎以及羔羊痢疾等病癥。β毒素導致的人類的壞死性腸炎,初步認為是因食物中的胰蛋白酶阻止了腸道中β毒素分解而致使的。ε毒素可致使主動脈和其它動脈收縮而導致血壓升高;且能與血腦屏障內血管上皮細胞受體結合,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導致致死性水腫。
C型產氣莢膜梭菌產α、β毒素,主要引起壞死性腸炎發生。β-毒素是致壞死因子,引發溶血性壞死,毒性作用表現在小腸絨毛上,導致壞死性腸炎。
D型產氣莢膜梭菌產α、ε毒素。ε毒素是D型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ε毒素能導致血壓、血管通透性增高,并使組織器官發生充血和水腫;ε毒素可提高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因此腸毒血癥的動物常表現出一些神經癥狀:角弓反張、驚厥、瀕死掙扎等。
E型產氣莢膜梭菌產α、ι毒素,可導致兔腸炎、犢牛和羔羊腸毒血癥等。E型菌的ι毒素雖具有致死性和壞死性,但毒性較弱。
(1)生長育肥豬、種豬臨床常表現為“猝死”癥狀的發病過程,常有前一天下午投料飼喂表現正常,第二天早上即當場死亡的現象。“猝死”豬外觀看全身蒼白,口鼻流紅色或白色泡沫,肚子膨大,肛門外翻。輕者,不食、嘔吐,排黑便;重者轉為醬色。個別豬只排泄物中有絨毛膜壞死物,并排血嚴重,腹部增大,口流涎或泡沫,皮膚逐漸變白。如不能及時救治,則出現呼吸困難,共濟失調、狂躁,肚子持續膨脹,皮膚發紺死亡,死后皮膚蒼白,口鼻流出血水樣的泡沫。
(2)新生仔豬,出生1~3d內的仔豬發生,常見突然下痢,病豬虛弱,不愿站立,后軀沾滿血樣的稀糞表現出排血便,有的尚未表現癥狀就死亡,剖檢,腸內容物紅色或黃紅色。
此病的發生過程短,常用的藥物治療時效果常不佳,因此對有該病史豬場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產氣莢膜梭菌類毒素鋁膠苗皮下注射,母豬懷孕一個月后皮下注射3ml/頭,20d后可加強免疫一次。
(2)零星散發豬場建議在高發季節(如夏季高溫高濕時節)投喂抗產氣莢膜梭菌類藥物或微生態制劑,平衡腸道菌群,保障腸道健康。
(3)對產房、豬舍、周圍環境可采用二氧化氯進行消毒,臨產前清洗母豬奶頭,可減少本病發生、傳播。
(4)加強飼養管理,及時救治癥狀較輕的種豬,可采用抗生素藥物、強心、肌注止血藥和碳酸氫鈉或甲硝唑水溶劑靜脈滴注救治。
產氣莢膜梭菌作為條件性致病菌,同時也是腸道內的常在菌,在水、土壤等外界環境中也廣泛存在;實際生產中其造成的亞臨床感染率顯著高于臨床感染。
根據本病的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猝死”癥狀突出等特點,以及防疫治療效果,一般可作初步診斷,如有必要可作實驗室確診。
但應注意區分豬痢疾和豬增生性腸炎造成的血便癥狀:
豬痢疾為蛇形螺旋體感染,可發生較大范圍流行,斷奶仔豬發病率可達90%以上;剖解可見豬痢疾除有下痢混有血液外,還有黏液和壞死物,剖解可見病變集中于大腸。
豬增生性腸炎又稱豬回腸炎,是由豬細胞內勞森菌所引起的,主要發生于生長育肥豬和成年豬,是以血痢、頑固性或間接性下痢,脫水及生長緩慢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回腸炎病變主要在回腸,粘膜增厚,呈腦回樣;由于胞內勞森菌屬胞內菌,因此常用藥效果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