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古麗·吐爾遜
(新疆伊寧縣麻扎鄉畜牧獸醫草原工作站,新疆伊寧 835112)
牛品種改良的目的是對牛的體重進行提升,并提高飼料的投資回報率,主要是在養殖中采用雜交育種技術而使牛產出后代的性狀更加優良。牛品種改良有利于提升牛的生產性能,可為養牛產業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人工授精技術是雜交育種的關鍵技術之一,對此技術進行改良與優化,可以促進牛品種改良效果,基于此,對人工授精技術進行探討十分必要。
通過育種改良可提高牛的生長速度,縮短其出欄時間,還可增加15%左右的產肉量,有助于增加養牛戶的經濟收益。同時,牛品種改良后可顯著提升牛肉品質,可提高55~60%的屠宰率。綜合這些因素表明,牛品種改良具有明顯的優勢。
牛品種改良的首要條件是選擇優質的種公牛,這對牛群的生產性能有一定的提升效果,也可使改良進程得以加快。在種公牛選擇時,應對其父母及祖先的系譜進行分析,并對種公牛的發育狀況進行了解,觀察其外觀及體形特點,并檢測其生產后代的性狀,以此對公牛遺傳性狀的穩定性進行判斷。
(1)兩品種雜交模式
在雜交育種時此種模式應用率最高,此模式產生的雜交后代對飼料有極高的利用率,生長速度較快,且具備良好的育肥性能,可為養牛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
(2)輪回雜交模式
此模式應用時需選擇兩個及以上品種,采用逐步輪流的方式雜交,此種模式可使各代生產的牛都具有良好的生產性肥,并且具備顯著的雜交優勢。
(3)三品種雜交
此種模式是指先采用兩品種雜交方式,再將其產出的后代與第三個品種雜交,在育肥牛品種改良時通常使用這種方式。
牛品種改良過程中需要應用到專業的設備,需要引進高質量的種牛品種,配種站也要進行相關建設,因此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由于部分養牛戶的資金并不充足,為了節約改良成本會引進質量稍差的種公牛,這會影響種牛產生后代的性能及生長速度,會對養殖戶的收益帶來影響,阻礙畜牧業的發展。
在牛品種改良過程中,人工授精技術的應用較為廣泛,然而該技術應用時存在受胎率較低的問題,且大多數養殖場都是采用圈舍方式進行肉牛養殖,牛的運動量相對較低,不利于提升牛的體質,因此其對疾病沒有較強的抵御能力。
由于部分地區沒有龍頭企業或規模較大的養殖基地帶動,致使牛品種改良的經濟效益未能有效顯現,無法充分帶動養殖戶參與牛品種改良工作。同時,部分養殖戶對于短期的利益過于側重,缺乏改良意識,致使牛品種改良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母牛的發情周期一般可維持三周左右,每次發情最低10h,最高可達24h左右,發情時母牛具有興奮、爬跨等表現,其外陰部出現明顯的腫脹且呈微紅色,此時其外陰皮膚較為光滑,會滲出透明黏液,有時會追逐同舍牛并對其尾根部進行聞嗅。養殖人員應對母牛的發情與懷孕癥狀進行仔細鑒別,確保其在發情期內才可開展人工授精工作。
合理選擇輸精時間可有效提高人工授精的成功率,通常在母牛發情后期時其狀態逐步趨于穩定,此時會恢復正常的進食,外陰的腫脹也有所消退,外陰呈皺紋狀,黏膜出現淡紅或暗紅的顏色且較為光滑。養殖人中可選擇處于發情后期的母牛,使用觸直腸觸檢的方式檢查母牛的卵泡發育情況,如此時其卵泡頂端較薄且卵巢向外突出,輕輕碰觸即會破裂,此時最適宜進行人工授精。在觸檢時,養殖人員應對自己的指甲進行修剪,五指并攏呈錐形,保持手心向上,將手緩緩插入母牛直腸,按照母牛子宮結構由外而內逐步觸摸檢查。
冷凍精液的處理及應用是人工授精的重要環節。由于冷凍精液在液氮外的環境下長期存放,在受到陽光照射后會導致其液氮補給不足,冷凍精液時盡量不要將精液解凍后再次冷凍,在外放置時間較長也會使精液受到污染或產生有毒物質,這會導致母牛的受胎率下降。處理冷凍精液時,工作人員應嚴格檢查精液的品質,確保其活力值超過0.3方可使用,應在38~40℃的溫水中進行解凍,并且要注意解凍后立即進行人工受精。
人工授精前,操作人員應對授精所使用的工具進行全面的清洗與消毒,穿戴上工作服,并對自己的指甲進行修剪與磨平處理,嚴格進行人工授精操作室的清潔與消毒,確保在無菌環境下方可進行人工授精操作。人工授精時應使用輸精槍進行精液的注射,注射時要確保輸液快速、力度輕微,且要找準輸液位置,精準而穩定的注射,以免對母牛造成傷害,以此實現良好的人工授精,確保牛品種改良效果的有效提升。
在畜牧業日益發展的當下,牛肉品質是決定養殖戶經濟收益的關鍵,因此,肉牛養殖戶應對人工授精技術進行分析,應用科學的授精技術、合理進行技術的優化與此對牛品種進行改良,進而提升牛品種生產性能的穩定性,實現養殖場養殖收益的最大化,為畜牧業的整體發展與進步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