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玲
(成武縣畜牧服務中心,山東菏澤 274200)
目前,雞、鴨、鵝等家禽營養費價值很高,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材,將家禽制作成鹵味銷售更是供不應求,這一背景下讓我國的家禽養殖業得到了良好發展,不過在傳統的人工養殖模式下,因空間較小、飼養密度不合理為疫病的發生和傳播提供了條件,采用生態化的養殖模式可以為家禽提供良好環境,減少疫病發生。
當前的家禽養殖業成為養殖戶取得收益的關鍵措施,不過在選址、基礎設施建設和日常養殖管理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不能為家禽的生長提供良好環境,一方面加大了疫病發生幾率[1];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用藥也導致了家禽體內出現藥物殘留,不利于人們的飲食安全,目前對家禽養殖造成影響的環境因素包括:
適宜的溫度和濕度、采光與通風良好是實現家禽健康生長的外部條件,如果養殖基地在公路沿線,家禽在嘈雜的環境下生長容易出現較多的應激反應,甚至猝死;而密度過大、通風不佳會導致在高溫環境下出現中暑情況,影響產蛋率。同時,在養殖區域在工廠周邊可能會受到水源中中重金屬超標的影響,不僅能影響養殖效益,人們的飲食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此外,如果養殖場建立在光照不佳、地勢低洼等地區,也容易滋生病菌,不利于防疫工作的開展[2]。
在人工養殖模式下,一般養殖密度較大,加之部分養殖戶對飼料和飲水問題不重視,一般家禽的疫病會通過接觸或者飼料、飲水傳播,這就需要養殖戶在日常養殖管理中對飼料加強管理,避免飼料存在受潮或者發霉等情況,及時對飲水更換,定期對食槽、用具、地面和墻面消毒,同時要對養殖密度合理控制,進而保證家禽具有一定的活動空間,提升機體的抗病能力。
在生態化的養殖模式下,做好疫病的防控十分關鍵,這項工作的開展對個體以及種群的健康生長、肉質、產蛋量都有決定性作用。一般來說,目前進行疫病的防控主要是采用疫苗接種的方法,要求養殖戶根據家禽的種類、日齡以及地區家禽疫病發病規律分析,按照藥物劑量合理接種,該方法可以有效的減少疫病發生。在家禽養殖期間,需要對日?;顒忧闆r觀察,是否存在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排出稀便、羽毛凌亂等表現,然后判斷出疫病類型,及時治療,防止傳染病擴散。
在家禽的養殖中,生態化飼養模式是提升肉質和產蛋量的關鍵措施,同時該養殖模式可以平衡養殖效益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對農業資源的利用。所以要在該理念下建設場地和加強管理,并且科學的開展家禽防疫工作。
在生態化養殖模式下,需要為家禽提供良好的外部生存環境,所以在場地的選擇上要考慮到家禽的習性,一般要把場地選擇在地勢較高、光照條件良好的地區,最好選擇林下養殖或者在稻田、魚塘邊進行養殖。由于家禽對噪音十分敏感,所以在場地的選擇上要遠離公路、鐵路、工廠和嘈雜居民區,同時需要保證周邊的水源沒有受到污染。
除了要保證場地位置合理,還要有配套的養殖設施,家禽對自然環境的變化較為敏感,養殖戶可以安裝防暑降溫設備、通風設施、在冬季要保證室內有保溫設備,進而對溫度和濕度合理控制,同時要利用相關儀器對空氣中有害物質是否超標進行分析。對于籠舍的建造來說,需要根據場地大小設計,然后對養殖密度進行合理控制。在養殖區域的規劃上,要保證不同的籠舍具在相關功能區域,比如根據日齡分區,要保證分區滿足防疫要求[3]。
在養殖場中需要建立完善的養殖管理制度以及防疫制度,對飼料配置、場地清潔和家禽生長評估等方面都要有配套的管理內容,由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管理。在生態化的養殖模式下,需要根據日齡和營養需求喂食,并且根據養殖要求選擇飼料、添加劑。系統的防疫制度必不可少,需要日常進行籠舍消毒以及定期進行養殖場的全面消毒,在家禽疫病高發期更加需要加強日常巡視,科學進行消毒和檢測活動,對于進出養殖區域的外來人員和車輛也要做好消毒管理相關人員要佩戴隔離設備,避免攜帶病菌。
綜上所述,在生態化養殖模式下可以提升養殖效益,讓家禽養殖業與其它林業經濟結合起來,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進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其它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今后需要保證場地的合理設計,實現內部設施的完善,并且科學的日常管理。此外,生態化的養殖模式下家禽活動范圍較大,也容易受到流行性疫病的影響,所以要制定出科學的診療程序,確保不同日齡的家禽都得到接種,一旦發生傳染性疾病要及時隔離與治療,對病死的家禽要進行無害化處理,最終保證生態養殖模式下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