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 著
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全書55萬字,分為導言與五章?!皩а浴敝兄赋霾淘嗵岢龅摹耙悦烙诮獭笔侵袊?0世紀的第一美學命題,其貢獻在于可以被看做針對世界性虛無主義的中國方案,與尼采、海德格爾以及法蘭克福學派的西方方案遙相呼應;其不足在于錯誤地去“以美育代宗教(基督教)”而不是“以美育促信仰”。第一章考察西方現代化歷程,認為信仰是終極關懷、立身之本,而基督教文化在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信仰的建構,體現為宗教強化的“因宗教而信仰”。第二章指出隨著基督教在西方的退場,審美的重要性得到強調,轉而“因審美而信仰”。第三章論述審美與宗教在信仰建構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當代社會,以審美促信仰是必然選擇。第四章轉向中國,指出中國的特色是宗教弱化的“無宗教而信仰”,從儒家的“發乎情止乎禮”、道家的“發乎情止乎游”、禪宗的“發乎情止乎覺”到明清美學的“發乎情止乎情(愛)”,都在“因審美而信仰”的道路上做出了獨到的探索。第五章在“萬物一體仁愛”的愛的生命哲學以及情本境界論生命美學的基礎上,正面回應“以美育代宗教”美學命題,提出后宗教時代的審美救贖詩學的基本思路:在宗教弱化的背景下,以審美救贖去直面世界性的虛無主義、促進信仰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