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書珍
(廣德市桃州鎮畜牧獸醫水產局,安徽廣德 242200)
在現代水產養殖的過程中,由于養殖規模的擴大、養殖種類的增多,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等,水產養殖中出現的病害有著各種特點,首先就是病害的種類增多,這個和養殖業規模不斷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是有密切聯系的;其次是發病率高,尤其是在汛期,一則是因為汛期時,來自地表的雜質被雨水沖到養殖池中,導致養殖池的生態環境破壞,二則是因為汛期通常在夏季出現,高溫和潮濕是細菌滋生的溫床,而養殖池恰好都滿足這兩個特點;再者,是發病面積大,當養殖池中出現一例病害,如在規模數量較小的環境中,發病面積也許不明顯,但正是因為水生動物數量多,一旦出現了一例病例,就會出現迅速傳染,發病面積就會迅速擴大。最后就是水生生物的耐藥性增強,在水產養殖病害治理的過程中,部分養殖者一發現病害的癥狀就立刻用藥,雖然在一部分程度上減少了病蟲害的傳播,但同時,水生生物的耐藥性也會增強,同樣的病癥,具有耐藥性的動物往往需要更大劑量的藥或者更長久的時間,在進行病蟲害的預防上,也因為動物具有了耐藥性而顯得舉步維艱[1]。
水產養殖中常見的病害非常多,按照發病的原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是由于水生生物動物自身存在缺陷或免疫力不足造成的疾病,而除了自身出生就有缺陷的動物外,造成免疫力下降的原因也和其生長環境或者生理性的免疫力下降有關;外因是由于外界環境影響的,如外界的各類細菌、真菌、病毒,還有光照、淤泥、水溫、酸堿度等環境,以及各類的人為操作不當的因素等。發病的病因不同,病害的種類也不同。例如,由各類病毒、細菌、真菌引起的病害有:蝦白斑病、赤皮病、細菌性爛鰓病、水霉病、腸炎病等。由蠕蟲引起的疾病有:指環蟲病、線蟲病等。由環境惡化或人工養殖中營養不良出現的疾病有:氣泡病、氨中毒癥、亞硝酸鹽中毒癥、瘦背病、維生素缺乏癥、代謝不良癥等。除此之外,若養殖場出現養殖水生生物的天然公敵,也是致病因素之一,如兇猛的魚類,水蛇等。
當養殖的動物生病后,其實是有跡可循的,養殖者要注意這一點。例如生病的魚一般不會跟著魚群,游動的軌跡也會發生改變。其次生病的魚的外觀或形態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如魚類肝膽綜合癥,這是在現代水產養殖中常見的病害,當魚類患上此病是,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肝膽腫大、變色,當肝膽功能受到損失后,整條魚的身體機能都會下降,免疫力的降低,又導致魚類又面臨著其他病毒的威脅,因此,該類病害不僅僅是肝膽損傷,有時還伴有出血、爛尾等癥狀。以指環蟲病為例,是典型的蠕蟲引起的病害,發病時,魚的鰓絲粘液增多,魚呼吸困難,鰓部進一步浮腫,直至死亡。綜上所述,在水產養殖中,病害種類繁多,對水產養殖動物的影響巨大,因此,科學的防控策略格外重要。
對于養殖戶而言,在水產養殖的過程中出現病害是十分不愿的,因此,面對各類的病蟲防治,許多養殖戶往往因為自身專業度不夠、缺乏對防護的正確認知而陷入水產養殖的防控誤區[2]。
例如,水產養殖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在養殖的過程中,出現病害往往不容易發覺,當發覺病害時,往往已經造成了一部分損失,部分養殖者在這個時候會對養殖池進行投藥,雖然投藥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是就長遠看,只會養殖動物的耐藥性,不利于真正的科學防控。其次,在養殖者用藥的過程中,也有不合理的現象,尤其是在病害發生后,部分養殖者因為著急,隨時隨地用藥、隨意增減藥量,其實,這是非常不合理的,用藥效果的好壞與天氣、溫度、濕度等有相對密切的關系,如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有利于揮發藥性,隨意增減藥量也增加養殖動物的耐藥性。最后,在防治的過程中,要對癥下藥,如腐皮病,是由于魚受傷后感染,同時伴有體表的發炎、腐爛的癥狀。在對這類病害進行治療時,可以使用出血腐皮靈、高能免疫VC、參舒康等進行治療,治療固然重要,但是更要注意預防,在預防的過程中,可以定期潑灑金碘、投喂高能免疫VC等進行預防。
除了用藥防控之外,在現代水產養殖的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生態防控,生態防控對于提高水產養殖的品質上有重要的意義。在生態防控的過程中,首先在苗種的選擇上,苗種的選擇要選健康、免疫力高的苗種,在放入養殖池之前要做好消毒,避免因為苗種自身攜帶病毒而造成的病害發生。其次,要重視對養殖池的消毒,這是健康水產養殖的基礎。再者,要加強對養殖動物的應激管理,提高養殖動物的免疫力。最后,養殖者要積極學習科學的養殖知識,不可盲目自大,用更加生態健康的方式進行防控。
綜上所述,在現代水產養殖中,不僅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病害,且這些病害呈發病率高、發病面積廣,水產養殖動物耐藥型的特點。針對這種情況,要做好病害的防控,養殖者首先要正視防控的概念,避免落入水產養殖的防控誤區,其次,除了對癥下藥進行防控外,要更加重視科學生態防控,讓現代水產養殖行業綠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