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萍
(漯河市召陵區畜牧局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漯河 462000)
隨著信息化發展的需求,企業信息化得到不斷的發展,但是畜牧業信息化的發展相對比較滯后。我國是畜牧業養殖大國,振興畜牧業發展離不開畜牧業日趨完善的集約化,規?;约皺C械全自動化的升級和系統改造。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畜牧業信息化發展進程緩慢的原因主要是傳統的養殖模式當中,很多養殖場都是依靠養殖經驗和工作人員的記錄來跟蹤養殖場的飼養管理狀況和運營情況,在目前我國很多小型的養殖場采用的都是這種模式,小型養殖場采用人工記錄的模式尚可接受。但是一些大規模養殖場每天的新增存欄量和出欄量都有很大的規模場的發展,養殖戶急需一些可靠的數據來幫助他們進行科學養殖和生產。
系統可行性分析
畜牧業養殖管理系統的可行性大致可以從兩方面進行闡述,一是從技術上講,在進行系統開發之前,所有的成員都需要對系統開發過程進行全面的了解,并與相似行業和國內外其他新開發的系統進行比較和借鑒,用以完善方案。其次是對人員的選擇,要選擇理論知識比較豐富,對技術了解比較深入的人員,以便能夠更好地駕馭相關技術。二是從效益上講,畜牧業管理系統的開發與國家的政策導向是呼應的,建立健全畜牧業信息管理系統對于大型規模場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管理具有重大意義。另外,畜牧業信息管理系統對于動物疫病的預警預測和風險評估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開發畜牧業養殖管理系統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當前大規模養殖企業能夠管理飼養動物的生長需求和飼養管理需求。經過在實踐當中不斷地進行實地考察再結合一些大型養殖企業的產業信息化優秀案例和經驗,在此基礎上開發的畜牧業信息化管理系統,更切合實際。系統功能需求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大模塊。
畜牧業養殖場個體是畜牧業養殖平臺的基礎,養殖場中生產用動物每個個體都要通過佩戴耳標進行身份識別,稱為電子身份證。個體管理功能主要采集的是動物的身高、體重、生產性能、疫苗免疫以及藥物使用等一些基礎的信息,經過時間的間隔,系統也會提示根據相應的信息生成的圖譜和適當補免的信息。此外,系統還可以根據以上的信息生成個體的家族背景信息,生產管理者根據此信息可以查到個體的父系信息和子代信息,為配種和疾病的防控提供參考依據。
育種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大塊內容:配對管理、發情管理、胚胎管理、受孕信息管理、新生胎兒管理。該畜牧信息管理系統要對育種和選擇配種的過程進行全程信息監控和數據的歸檔,選擇配種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雜交,是指遺傳結構不相同的兩個個體之間的相互交配。相比其他的育種方式,雜交產生的新生兒會融合父系和母系所有的優秀遺傳性狀,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二是個體選配,在群體不大的動物群當中可以根據生產和育種目標來指定選配計劃并分析每個選配組的效果并加以修訂。三是等級選配,主要是指將養殖動物按照生產性能、外貌特征以及其他性能指標進行分級,分別與雄性本群動物進行配種,此外,雄性動物也要進行分級選配。因此就有公畜好了好一坡,母畜好了好一窩之說。
畜牧業養殖管理系統的基礎是飼養管理。在早期,我國多數規模場采用的是固定批次和供應廠家的傳統模式進行飼養管理,費時費力,且整體的養殖成本比較高。通過畜牧業信息管理系統進行飼養管理,可以為不同年齡段的養殖群體配備不同的飼料營養配方和指定相應的飼養管理規程,且能夠確定每個個體的飼喂時間,飼養量等。另外,飼養管理功能的需求還體現在飼料的采購,使用以及花銷上面,在于更規范更明細。
系統的非功能性需要求主要是指與養殖業務沒有多大關聯性的但是又與實踐生產有密切聯系的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吳國得不到滿足,將會嚴重影響實踐生產和系統的正常工作運轉。我們常說的非功能性需求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性能的需求,畜牧業信息管理系統是一個多用戶的系統,在世紀操作當中需要頻繁地進行數據的交換,大型的規模場的數據比較多,因此用戶調取一個信息要從海量的數據當中進行調取,這就對系統的要求非常高。二是穩定性需求,畜牧業信息管理系統保存了大量的養殖場內的人員信息,動物群體信息,飼養信息等,這些信息一旦脫離系統,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因此,要要求這個系統實現無間歇的鏈接和使用,且無障礙運營。三是易用性需求,畜牧業信息管理系統的的數據信息非常多,且交叉情況復雜,在開發的過程中,要求用戶端界面要整潔,數據的展示要有條理,最大程度滿足客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