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克歡
(太湖縣北中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安徽安慶 246490)
非洲豬瘟是當前養豬業頭號“殺手”,對養豬業可造成毀滅性打擊。縱觀我國非洲豬瘟防控歷程,重點在于牢牢掌握動物傳染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緊緊抓住三大環節,在落實措施上相互區分,相互依賴,相互促進。通過“拔牙式”定點清除,無害化處理,開展“大清洗、大消毒”等專項行動,達到消滅傳染源以實現“無疫源”;通過非洲豬瘟疫情的洗禮,自然淘汰產能低下的中小規模豬場,杜絕隨意養殖模式,構建“專業技術人才在現代企業管理下規范經營”的高質量發展的養豬模式,把非洲豬瘟病毒隔截在屏障之外,以達到切斷傳染途徑,構筑“防火墻”;堅定不移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培育抵御疫病風險的有效環境,通過保護易感豬群來創建“安全場”。
非洲豬瘟疫情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對養豬業影響深遠。主要體現在非洲豬瘟病毒已經在我國定植,帶毒生產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養豬業常態,從而導致養豬業負重前行,如履薄冰,信心不足。
自2 018年全國首例非洲豬瘟疫情發布以來,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5月底全國已經處置非洲豬瘟疫情176起[1]。疫情涉及的存欄生豬超過320萬頭,病死生豬超過2萬頭,撲殺生豬超過200萬頭,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 000億元。
由于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種豬和仔豬供應不足且流通不暢,導致復養補欄壓力增大,豬價上漲。最高價格時,一頭7kg左右的仔豬價格達到1 800元,毛豬價格超過50元/kg,豬肉價格超過 60元 /kg。
非洲豬瘟疫情一旦發生,同圈豬及疫點內的生豬都將全部被拔牙式定點清除,損失慘重。再加上目前還沒有有效疫苗能預防非洲豬瘟的發生,所以,養殖戶信心大受打擊,根本不敢輕易擴大規模,甚至出現了出欄后空欄,或者轉產的現象。
由于非洲豬瘟防控措施的落實,要求養殖企業在生物安全、糞污處理等設施設備投入上有所增加,同時防控物資的儲備、檢測試劑的置備,都需要資本,導致不少企業周轉資金失靈。據不完全統計,中型以上規模場增加生產成本10~50萬元。
非洲豬瘟防控要遵從傳染病的發生發展規律,科學防控,精準施策。大家知道,沒有傳染源,沒有傳播途徑,并加強易感動物保護,動物傳染病也就沒有賴以發生、傳播的基床。
研究表明,病害動物、病害動物尸體及其污染物是動物傳染病主要的傳染源[2]。因此,做好非洲豬瘟疫情處置是防控非洲豬瘟的重要關口。但是,病毒是肉眼所不能看見的,只能靠科技檢測設備或者實驗來識別。所以,把非洲豬瘟疫情防控關口前移,在養殖場所、屠宰場所加強非洲豬瘟自測,成為消滅病毒毒源的首選。其次,根據病毒特性,快速找到合適的消殺制劑,認真、周密、細致、制度化做好消殺工作,讓病毒失去存活條件。此外,做好非洲豬瘟疫情日常排查工作,是發現非洲豬瘟疫情最快、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再次,要做好病死豬、撲殺豬及其一切可疑污染物的無害化處理工作,切不可因貪戀錢財而違法調運,致使病原擴散。
實驗表明,非洲豬瘟病毒本身是不運動的,需要直接接觸或者經媒介昆蟲間接傳播才能到達終末宿主的身上[3]。此外,攜帶是病毒擴散的主要原因,其中人、車、污染物的移動是攜帶的關鍵。因此,豬場采取封閉式管理,做好養殖場內人、車、物的防護管理,避免與外界直接接觸,做好防蚊驅蟲滅蜱等工作,拒病毒于場外,成為切斷傳播途徑的首選。這也就要求養殖場要筑牢非洲豬瘟防控意識,提升生物安全水平,細致做好消毒、排查、隔離、銷毀、無害化處理等綜合防控措施;同時提升自身素質,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讓有毒有害的病豬及其污染物流出場外,堅決予以銷毀并執行無害化處理。
眾所周知,非洲豬瘟病毒就是單純的要進駐終末宿主——豬的體內并大量滋生繁殖,危害豬體健康以維持其生命活動需要。所以,保護好易感豬群,讓非洲豬瘟病毒無處寄生,從而喪失病毒毒力,最終自然消亡,是非洲豬瘟防控的終極目的。一方面要秉持“專業技術人才在現代企業管理下規范經營”的理念,創造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采用預防性措施,保護好豬體粘膜和腸道,提高豬群體自身免疫力。做好日常驅蟲害、滅蚊蠅、防鼠蜱及其它野獸侵害,防止中間宿主帶毒。另一方面,加快疫苗研制進程,以期獲得被動保護。當前,要通過非洲豬瘟自測和其他高科技應用,強化前置介入,及早精準實施“拔牙式”定點清除策略,促進豬場凈化。
非洲豬瘟來勢洶洶,席卷了整個中國內陸,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但是,各地認真貫徹黨和國家決策部署,落實各項具體細致的防控措施,總體上非洲豬瘟疫情可防可控。農業農村部緊扣動物傳染病發生發展規律,不僅適時修訂《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實施方案》,近期又出臺《非洲豬瘟防控強化措施指引》,為全國非洲豬瘟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