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功 竇智勇
(德州市慶云縣農業農村局,山東德州 253700)
養豬生產中,豬病毒性腹瀉是一種常見病,腹瀉的原因有很多,臨床上難以鑒別。例如;營養因素、應激因素、環境因素都有引起豬腹瀉的可能,豬場獸醫工作者對豬只管理不當,沒有對豬腹瀉病足夠重視,由于豬腹瀉病因不明確,這就給豬腹瀉病的診治帶來誤導,工作者認為過一段時間就好了或者隨便吃點腹瀉藥,不僅沒有還轉還耽誤了最佳診治時間。因此,豬病毒性腹瀉所帶來的危害,要應引起重視。該病每年流行一次,夏季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要控制該病的發生要具體分析病癥情況,同時,應根據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防疫計劃,全面控制疾病的發生,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傳染性腸道傳染病。病毒,存在于受感染豬只的器官、體液和糞便中。受到感染的豬只會感染其他健康豬,尤其是密集豬舍,傳染速度很快。病毒潛伏期感染后8~18h,長者則需要2~3d或更長時間。2周齡以下的豬仔最易感染,死亡率高。仔豬的典型癥狀是暫時性嘔吐伴有或繼發于水樣腹瀉。糞便是黃色,綠色或白色的,有一股難聞的氣味。隨著日齡的增加,病死率逐漸減少。生長發育不良的治愈仔豬。貨架豬、育肥豬和成年豬的癥狀較輕,如食欲不振、嘔吐、水樣腹瀉和體重下降。成年母豬泌乳減少,大約一個星期,腹瀉停止并恢復,很少死亡。
主要病變在胃和小腸。仔豬胃內容物以凝乳為主,胃底粘膜上有出血點,小腸粘膜出血,伴有粘膜脫落現象,腸壁變薄,腔內隆起,氣味酸澀,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
豬流行性腹瀉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和糞便,通過消化道,唿吸道感染作為傳播渠道。每年在寒冷季節,尤其是哺乳仔豬會造成嚴重傷害,發病率可達100%。本病疾病潛伏期為15~35h,哺乳仔豬無食欲、嘔吐、水樣腹瀉、脫水、抑郁、消瘦,甚至死亡。成年豬體溫正常或稍高、精神低落、食欲不振或廢物排出體外。斷奶仔豬,母豬常表現精神不佳,食欲減退和持續性腹瀉1周左右會逐漸恢復正常。感染主要發生在小腸上,表現為小腸充血、腸壁變薄、腸內有黃色液體、腸系膜淋巴結充血、水腫。
有很多疾病會引起豬的腹瀉和嘔吐。例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偽狂犬病,病毒通過口糞途徑在豬體內傳播。病毒通過糞便排泄,急性期排毒量最大。該病會發生在各個生長期的生豬身上,豬只生病后會變的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嘔吐,然后腹瀉,糞便呈黃色或白色或黑色,水或泥狀腹瀉,更有腥味,脫水后持續3~7d。病變主要發生在豬胃部,胃內有血塊、小腸充血、腸壁薄、腸黏膜容易脫落,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1)預先接種疫苗。分別在出生前6周和出生前2周每次注射1ml。仔豬出生后哺乳獲得母源抗體。用0.5 ml 口服接種新生仔豬,1月齡仔豬接種1ml,2月齡仔豬接種2ml,效果良好。用10ml 康復者母豬血清處理新生仔豬3d,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有條件的可以進行抗體監測。
(2)加強飼養管理
①豬流行性腹瀉要做到“預防多于治療”,對感染病毒的病豬及時隔離,進行檢疫、消毒時,加強護理,清除病豬糞便和受污染的豬舍用品,消毒地面和器皿。豬場地板可用1~2%燒堿消毒,豬場墻壁可用生石灰水噴涂。豬場應每周用醫生的碘酒徹底清潔消毒一次,嚴格控制器具、車輛、疫區等,嚴格徹底消毒。
注重仔豬的營養,仔豬應盡快食用初乳,提高仔豬的抗病性,保證母豬飼料的充足,保證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供應,提高母豬乳的質量,在仔豬飼料中添加多種微量營養素和維生素,提供清潔的飲用水和可消化飼料,以提高仔豬的自身免疫力,提稿抗病能力,維持仔豬健康。
②藥物治療
中藥:每頭仔豬3~5g,曲15~20g,麥芽15~20g,大型豬適量加倍。病程長的可添加抗病葡萄糖粉,小豬可添加奶粉,嚴重者不能飼喂患病動物飲用。
西藥:選擇對喹諾酮類藥物特別敏感的大腸桿菌和副豬嗜血桿菌“胃腸道修復因子”可適當選擇土霉素、慶大霉素、青霉素等廣譜抗生素。在飲水中按比例copy安多福萬金水1:200,在飼料中加入也行的。主要是2113讓母豬喝。用安幼寶給仔豬早晚一次灌服本品3~4ml(泵液3~4次)5261,連用3d,每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