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新國
(鄭州市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河南鄭州 450000)
非洲豬瘟為國內一類動物疫病防控對象,主要為非洲豬瘟病毒感染所致。此病病程短,突發性強。一旦被感染后,急性、最急性病例致死率高達100%,對國內生豬養殖產業的危害極大。中國作為生豬消費大國,每年豬肉制品的買賣總量大,往來貿易頻繁,感染非洲豬瘟的幾率更大,給國內生豬養殖產業的危害極大。為此,對非洲豬瘟務必要全方位認識,采取綜合性控病措施,以降低此病的流行和發生。
(1)非洲豬瘟病毒(強毒株)攜帶者從境外入境。
(2)目前為止尚無可用的非洲豬瘟疫苗,且全部豬只無針對非洲豬瘟病毒的特異性抗體,不能抵抗非洲豬瘟病毒的感染。
(3)基層動物防疫人員,尤其是養豬戶缺少對此病的足夠認識,臨床和病理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更是缺乏,生物安全防控意識薄弱。
(4)疫情防控方面經驗不足,防控措施還存在一些漏洞。
(5)基層檢疫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
(6)有些小養殖戶和小屠宰場在具體的操作中許多環節存在未嚴格按規執行的問題和隱患。如“育肥時的健康監測”、“出欄時檢疫”、“入屠宰場時檢疫”、“入場后24h靜養觀察”、“場內排酸”、“成品肉出場檢疫”等多個環節。
此病流行期間,致病病毒經口腔、呼吸道侵入體內,感染咽喉部、扁桃體處,后期蔓延至下頜淋巴處,并隨血液遍布全身,此為病毒感染全身的基本過程。具體發病機理表現為:
其一,機體受強病毒影響,體內細胞會發生明顯變化。受明顯應激刺激時,會造成細胞的批量死亡。
其二,機體受弱病毒影響,這種刺激反應會降低。但是,實驗室條件下,明顯可見細胞核增大、絲分裂等現象。
就毒力影響來看,強毒作用,死亡率高達90%以上。中等毒力影響,成年豬死亡率在20%40%,幼豬感染致死率80%以上。
為此可見,非洲豬瘟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
自然感染狀態,潛伏期5~9d。典型癥狀:體溫高升,高達41℃,持續1~2周。直到死亡前,體溫會降低,臨床癥狀明顯些。表現為:食欲廢絕、呼吸困難、咳嗽氣喘、脈搏加快等等。同時,還會伴發膿液性結膜炎、嘔吐、貧血等癥狀。
淋巴有出血,耳、鼻、腹部等無毛處,均可見界線明顯的紫色斑點。
脾臟腫大,髓質呈深紫黑色,切面突出。
內循環系統,心包液增多,心內膜充血嚴重。
咽喉處有淤血,肺泡有淤血,淋巴球破裂。
當前,非洲豬瘟多點爆發,防控局勢異常嚴峻,防控任務逐漸加大。就此,務必要重視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切實落實好非洲豬瘟的綜合防控工作。
此病對生豬養殖產業危害大,為此,地方防疫部門務必要重視此病的防疫,做好防疫宣傳工作,讓老百姓意識到非洲豬瘟爆發的危害,進而下意識落實好防疫手段,為控制此病創造條件。
當前,非洲豬瘟遠距離傳播,與生豬頻繁跨區域調運有關。為此,一定做好感染豬只的控制,嚴格調運檢疫,避免出現跨區域傳播的可能。
在此病防疫期間,務必要意識到監督檢查的重要性,落實好養殖、屠宰、生產、銷售過程等的檢疫監查,有效遏制病情的擴散和蔓延。
根據東歐養殖經驗,非洲豬瘟的流行病例,多集中低生物安全水平的散養戶、小規模養殖戶。為此,推進規?;B殖,杜絕散養,建成生態養殖小區,規范養殖標準。
堅持自繁自養,嚴格全進全出,凈化養殖豬群。規范引種檢疫,必須引種時,至少隔離2周以上,不定期檢疫,確保健康后可混群。條件允許的,短時間甚至長時間內,不要自外引種。
有研究證實:被病毒感染的泔水,是非洲豬瘟傳染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此,禁用泔水喂豬。選擇性使用泔水之前,至少需經高溫消毒,避免由病毒傳染的可能。
蜱蟲是非洲豬瘟的重要傳染媒介,某些吸血昆蟲能將一種病毒由一場向另一場帶入,實現非洲豬瘟的跨場傳播。為此,強烈要求場內要定期組織殺蟲。
觀察好豬群,確診感染病例,務必及時隔離,減少與病豬的接觸,能起到有效控制此病的目的。同時,場內管理人員,禁止外賣豬肉及肉制品。嚴格場內封閉管理,密切關注周邊疫情流行情況,提前做好防疫應急。
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生豬養殖機構的行為,做好生豬養殖工作的規范管理,杜絕任何濫屠、濫宰行為,嚴厲打擊有使用虛假飼料、藥品等的行為,優化非洲豬瘟防控條件,確保生豬養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