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琴
(合浦縣畜牧良種場,廣西合浦 536100)
大型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相對較為完善,各種飼養管理措施到位,很少接觸寄生蟲宿主,感染寄生蟲病的機會很少。但是,在規模化豬場,一旦有寄生蟲病感染即會降低豬場的生產效率,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規模化養殖場十分注重奇生蟲的綜合防治措施,以避免因患該病帶來的經濟損失。然而,在密度集中、出欄率高、引種頻繁的情況下,各種寄生蟲也會悄然入侵。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應完善生物安全體系,做好環境衛生工作,定期驅除寄生蟲,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減少豬體內外寄生蟲病的發生,避免寄生蟲造成的豬慢性消耗,以提高經濟效益。
大型豬場一般都設置較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但也要在實際中不斷更新和完善防疫體系,嚴格執行相關的生物安全措施,做到保質保量。養豬場嚴禁飼養貓、狗、鳥,及時做好滅四害等工作;定期對全體職工進行體檢,做好宣傳教育,提高預防意識,杜絕人傳豬患寄生蟲病的現象發生。生活區應遠離生產區,不得用生活泔水喂豬。在雨季來臨之前,做好場地內外的排水工作,防止積水和現場污染。一旦洪水泛濫,應及時對豬群進行寄生蟲監測,發現感染后應立即制定消滅方案,做好整個全場防治工作。嚴格防止外來寄生蟲的輸入,特別是對新引進的種豬,要做好防治工作。新引種的生豬隔離飼養,并要遠離生產區。在觀察期間,廣譜驅蟲劑再次驅蟲。隔離15d后,對他們的糞便和其他方面確認無寄生蟲病后可混群飼養。控制內源寄生蟲感染,如弓形蟲等寄生蟲可以通過先天性感染,即經胎盤感染胎兒。對于這種寄生蟲的患主,早期隔離斷奶和全進全出制度可有效切斷寄生蟲的傳播,有效地減少感染的幾率。
寄生蟲與外部環境衛生關系十分密切,在日常飼養生產中除了對圍墻內外進行清洗消毒外,還應掌握寄生蟲的生活史和了解流行病學,制定有針對性的蟲害防治方案,并在最適宜的節點消除其流行環節。例如,控制蛔蟲應以糞便管理和飼料來源為基礎進行防控,旋毛蟲應以食物殘渣、老鼠、蒼蠅和其他來源為基礎做好防范。有些寄生蟲耐酸堿,有些則耐寒耐熱。選擇消毒劑時應考慮到這一點。有的寄生在體內的時間很短,有的可以存在一輩子,從而決定了驅蟲劑的數量。同時,要根據寄生蟲的特點,更加注重預防和控制,如懷孕母豬和仔豬驅蟲時要慎用,肥育豬使用后要考慮使用殘留藥物和出欄期等一些注意因素。
針對衛生條件差、寄生蟲泛濫嚴重的養豬場,可選用伊維菌素等廣譜驅蟲劑對全場各群體進行一次驅蟲。將其加入飼料或飲用水中連續用藥7天,然后每隔7~10d再次使用。根據治療經驗,直接注射的效果比加入飼料或飲用水的效果更顯著。對于育肥豬、種豬和后備母豬,每年春秋季應使用廣譜驅避劑(如多拉菌素或伊維菌素)進行驅蟲,母豬斷奶后和分娩前1~2周,應分別使用一次,以防蠕蟲、疥瘡和其他內外寄生蟲。斷奶仔豬轉移到保育舍后,先安排進行驅蟲,空腹飼喂混有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粉的飼料,用量為2g/kg,連續兩次,間隔7~10d,仔豬生長到4個月齡時,可再次采用上述方法,也可采用左旋咪唑粉拌料進行。
驅線蟲藥為左旋咪唑、甲苯咪唑、敵百蟲等;抗吸蟲藥為硝基氰胺和硫代二氯酚;抗囊蟲病藥為吡喹酮;抗弓形蟲藥為乙二嗪和磺胺,粉劑、片劑等適用于消化道寄生蟲的清除,注射用則適用于呼吸系統、肝、腎等器官寄生蟲的清除。乳狀液適用于防治蜱、螨等外來寄生蟲。但無論選用哪種藥物,都要經過一段時間后換,以免產生耐藥性,影響驅蟲效果。
驅蟲時應注意給藥時間和具體用藥等情況。過早投藥不能達到驅蟲效果,投藥太遲會影響豬的發育,形成僵硬的豬。驅蟲時間應根據寄生蟲的種類、發育和季節而定。一般來說,第一次給豬投藥驅蟲可選擇在2.5~3.0月齡時,此時可將幾種寄生蟲一起驅除。冬天是驅蟲的黃金季節,在這個季節里,驅蟲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便于豬吸收驅蟲藥物,驅蟲前禁食12~18h,晚上7~8時將藥物與飼料混合,讓豬一次性進食。如果豬不吃,在飼料中加入少量鹽水或誘食劑等,以增強其適口性;分組飼養時,先計算所用藥量,磨碎藥液,均勻拌入飼料中。除蟲期間(一般為6d),在固定的地方喂養、圈養、清便等,并對現場進行清潔消毒。
一些養豬場在豬驅蟲后不給豬舍清潔消毒。結果驅蟲排出的蟲體和蟲卵被豬吃掉,引起再感染。驅蟲后,應及時清除糞便,堆放、發酵、焚燒或深埋;豬舍的地面、墻壁和投料槽用5%的石灰水消毒。
豬寄生蟲病對養豬場有著不容忽視的潛在危害。對此要密切關注,定期采取綜合措施進行治理,使規模化養豬場減少損失,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