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自會 楊 勇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昆明 654100)
隨著養殖規模化程度的提高,種畜禽的大量調入,商品動物的頻繁調運,流動性大給動物疫病防控帶來更大的風險和壓力。動物疫病的復雜多變成為制約規模養殖場養殖效益低下的主要因素。為保障動物疫病安全和養殖環境安全,預防動物疫病的發生,降低發病死亡率。只有掌握其流行規律,把切斷動物疫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作為控制疫病的切入點,才能防止其發生流行。成為控制動物疫病,提高規模養殖場養殖效益的重要舉措。
預防動物疫病,要從源頭抓起,防止動物疫病病原傳入本場作為首要任務,控制動物疫病發生的關鍵措施。
(1)養殖場建設時,選址必須符合動物防疫條件。動物養殖場要嚴格按照動物防疫條件要求分區規劃,生活區、生產區要分開。生產區、病死動物和污物、污水處理區,應嚴格分開并相距一定距離;生產區應按人員、動物、物資單一流向的原則安排建設布局,防止交叉感染;棟與棟之間應有一定距離;凈道和污道應分設,互不交叉;生產區大門口應設置消毒室和消毒池等消毒設施,有條件的養殖場應在大門外建設“洗、消、烘”一體化消毒設施。
(2)調入動物前,應到當地的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進行申報審批,經簽字確認后方可調入。調入時到輸出地聯系當地動物監督或動物疫控機構了解當地動物疫病及當地動物疫病流行情況,并且對調入動物的相關動物疫病進行檢測,取得合格檢測報告后進行調入。
(3)做好隔離消毒工作。動物調入前對隔離圈舍進行徹底的消毒,調入后進行隔離觀察并且做好隔離觀察記錄。動物調入后達到動物疫病最長潛伏期確認健康后才能進入養殖場混群飼養。
(4)完善落實各項管理制度。規模養殖場應有各自的管理制度,各項制度應詳細適應,在制度的落實上,不能只是一紙空文,應落實在實處。部分養殖場如發現疫情,待疫情控制過后,管理層人員很少進行分析調查病原是如何傳入。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作為管理者應對該場的各項工作制度嚴格落實,把管理人員作為第一要務,把人員管理作為考核內容,只有加強各個環節的預防措施,才能避免疫情傳入。實踐證明,每種動物疫病的傳入都是因為工作人員在制度的落實上抱有僥幸心理,最終導致發生動物疫病。
(5)定期開展疫情監測。有條件的規模場應建設獸醫實驗室,定期對養殖畜禽進行監測,做好疫情預警預報,通過疫情監測,及時發現患病動物和病原攜帶者,按相關規定及時清除,防止疫病傳播蔓延。
通過消毒和其他措施,切斷傳播途徑。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消滅被病原微生物散播于外界環境中的病原體,殺滅病原存在數量,消滅傳染媒介,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疫病傳播。
做好預防消毒,消毒工作要嚴格按照消毒程序,用最嚴厲的措施落實制度。(1)做好預防性消毒,結合平時的飼養管理對圈舍、場地、用具和飲水等進行定期消毒,以達到預防一般傳染病的目的。預防性消毒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消毒的時間,一般情況下一個星期消毒一次。(2)制定合理的消毒程序,從門口進入通道到最好的污道,完善各個生產環節中消毒程序,消毒是無形的,是需要花費大量資金,人力去做的工作。因為定期消毒,可能致使某種疫病不會傳入和流行,給養殖場挽回的經濟損失是不可估量的。(3)定期更換消毒藥品,消毒藥品要定期更換,不能選擇經濟或者單一的消毒藥品長期使用,以免產生耐藥性。(4)正確使用消毒藥,在使用前必須查看消毒藥使用說明書,嚴格按照要求濃度稀釋進行消毒。
禁止閑雜人員和車輛進入養殖場,如要進入時,一定要嚴格消毒。
消滅傳播疫病的媒介生物,如殺滅蚊、蠅、蜱等媒介昆蟲和鼠類,安裝鳥類驅趕器,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阻止傳染病流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要根據不同疫病的傳入媒介和發病季節,采取多種方法消滅中介的存在,防止傳入疫病。
一個規范的規模養殖場應該把免疫作為疫病防控的最后屏障,因為前兩項工作嚴格落實,免疫工作只是進行凈化疫病的一種手段。
免疫抗體監測工作是檢驗免疫動物是否達到免疫效果的一種手段,同時已是檢驗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的一種方法。
總之,對規模化養殖場疫病防控工作一定要引起企業負責人及管理人員的重視,從源頭管控抓起,采取果斷有效的措施,做到嚴密阻斷,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才能為養殖企業有效保障動物疫病安全和養殖環境安全,預防動物疫病的發生,降低發病死亡率,最終為養殖者帶來巨大的利潤財富。